文学常识(每空1分)

我国现代小说中, 、翠翠 、方鸿渐依次是《祝福》《 》《围城》中的主人公。

祥林嫂  《边城》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1)、答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答案: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烦乱的心绪。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漱甘:用泉水漱口。③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④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前三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

(1)作者运用槐柳、野径、鹭、蛙、箨龙、木笔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深远的意境。(1分)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中的落寞之感。

(2)A动静结合。首联从静景描绘入手,颔联通过所见所闻写出“鹭下”“蛙鸣”的动态景物。颈联展示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像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B远近结合。首联上联从大处湖山着笔,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下联写居室,笔意微阖。颔联承首联的上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承首联的下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C反衬(衬托)。颔联中上联白鹭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使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联蛙鸣处处,一片喧闹沸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


解析:

(1)2分,“闲情逸致”“落寞”答对一点的1分。

(2)表现手法1分,简析2分。三种写出其中一种,并作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小题1】B

【小题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小题1】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

【小题2】一点1分。

简析《围城》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解析:

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解析:

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熟悉人物形象的代表性。

当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周朴园的表现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雷雨》)

由前面的“惊愕”“惶恐”转为“忽然严厉地”盘问“谁指使你来的”,以至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需要到周家来”。他对侍萍的凌辱、摧残,他对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都充分暴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和冷酷、虚伪,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和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的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分)。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4分。 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惘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2分)。

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2分)。(4分, 意思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题

(09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

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象的表意效果。

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标签】诗歌鉴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