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末句的数字运用之妙历来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一直高踞城楼,俯视大江,凭栏回望,远眺通向乡关之路。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知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  注:人物形象,2分;分析2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答夸张手法亦可);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使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注:每条2分,答对两条即得满分4分。


解析: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明月隐高树,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

2. ,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4.阁中帝子今何在? 。(王勃《滕王阁》)

1.长河没晓天。2.云霞出海曙。3.胜作一书生。4.槛外长江空自流


解析: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 谢将军: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诵诗,十分欣赏,邀请他彻夜长谈,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

(2) 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 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

(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1分。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1分)。颈联指出,“我也能象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颔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2分)

(3)尾联想象(1分)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1分),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1分)


解析:

文学常识(每空1分)

我国现代小说中, 、翠翠 、方鸿渐依次是《祝福》《 》《围城》中的主人公。

祥林嫂  《边城》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使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2)、有人说三、四句将“在物之境”与“在我之情”融合无间,请以“乱”字为例简要分析。  

(1)、答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仲春时节,加之大雨过后,落叶满庭,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中凄迷惆怅,故虽是春日,却感觉“春半如秋”。  

(2)、答案: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凄迷烦烦乱的心绪。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定林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漱甘:用泉水漱口。③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④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

赏析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却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前三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

(1)作者运用槐柳、野径、鹭、蛙、箨龙、木笔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深远的意境。(1分)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中的落寞之感。

(2)A动静结合。首联从静景描绘入手,颔联通过所见所闻写出“鹭下”“蛙鸣”的动态景物。颈联展示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像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B远近结合。首联上联从大处湖山着笔,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下联写居室,笔意微阖。颔联承首联的上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承首联的下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C反衬(衬托)。颔联中上联白鹭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使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联蛙鸣处处,一片喧闹沸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


解析:

(1)2分,“闲情逸致”“落寞”答对一点的1分。

(2)表现手法1分,简析2分。三种写出其中一种,并作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小题1】B

【小题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小题1】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

【小题2】一点1分。

简析《围城》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解析:

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理解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请你谈谈巴金的《家》中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解析:

考查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熟悉人物形象的代表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