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小题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画”字,则似言峰之本无,(1分)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如画,(2分)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
【小题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最后一句。首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后文登眺之事。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第三句“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尾句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第一问2分,第二问解析4分,前三句一句解析1分,尾句总结1分)
解析:
略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
(1) ,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新妇识马声, 。 ,知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侧面烘托天姥山高大雄奇的诗句是:“ , 。”
(2)杜甫《兵车行》中连续用四个动作,表现出送行者眷恋、悲怆、愤恨、绝望之情的句子是:“ ,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诗,高适《别董大》中有两句诗正好与上述诗句中“无故人”的意思相反,这两句诗是:“ , 。”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因梦境幻灭,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这种消极情绪,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也有,就是“ , 。”
⑴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⑵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略
阅渎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梨花
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东栏梨花
苏 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两首诗都写梨花,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两诗的思想情感分别是什么?
《次韵梨花》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梨花,《东栏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梨花,请结合诗歌简析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小题1】《次韵梨花》赞美了梨花一尘不染的高洁。(答“表达了诗人对像梨花一样的高洁品行的赞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奇寓了诗人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2分)
【小题2】《次韵梨花》中,诗人化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说美丽动人的“人面桃花”也比不上如玉的梨花,用正衬的手法表现梨花天然、纯洁之美(答“用桃花人面的红艳反衬梨花的雪白”亦可。或答“第四句用淡淡月色衬托犁花的素雅纯洁之美”亦可。)(2分)《东栏梨花》中,苏轼把东栏一树梨花比作“一株雪”,形象地表现了梨花齐放、满树雪白的特点,(2分)同时已暗含诗人惆怅、伤春之感——由梨花盛开感到春光即逝。(答不出这一句不扣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①,行中虑②,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③,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注:①中伦:符合法度。②虑:理智。③放言:不谈世事。④废中权:弃官,合乎权变。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不可“降志辱身”,柳下惠、少连,有了投降的意向,就辱没身子了。
B.孔子对柳下惠、少连他们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还是予以肯定的。
C.孔子将伯夷、叔齐与柳下惠、少连作对举,意在强调做人不可以“降志辱身”。
D.孔子虽然对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予以肯定,但对他们的隐居也并不完全认可。
(2)儒家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说你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理解。
(1)A
(2)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理想。(1分)“异于是”表明孔子不愿做这些隐逸之士,但对这些隐士的洁身清白是赞赏的。
解析:
(1)(“有了投降志向”错,应为“降低自己的志向”。)
(2)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
1.白云一片去悠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斜月沈沈藏海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青枫浦上不胜愁。2.江天一色无纤尘。3.碣石潇湘无限路。4.海上生明月。
解析:
无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各题(共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小题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略
对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只相隔又清又浅的一条河,却只能脉脉含情,不能说话。写的是思妇的相思之情,抒发了遭受爱情折磨的痛苦。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出村庄人烟稀少,宁静朦胧,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后过清静的生活,不愿与人往来的心愿。 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重要原因。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体例:每本大都由四折一楔子组成,内容主要有曲科白三部分,角色大致有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C:相对于一般的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表现为艺术性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以及《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属于这类文章。 D:归有光是唐宋派的魁首,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桥梁性人物,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林黛玉进贾府初见宝玉,两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为什么会这样?
木石前盟:林黛玉本是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枯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又存活,后来绛珠仙草得了仙水的灵气,投胎转世为一女子,就是林黛玉。所以贾宝玉第一次见了林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绛珠仙草林黛玉也因为神瑛侍者贾宝玉上辈子的有恩于自己,所以决定这辈子要用眼泪来偿还。
解析:
考查对作品构思的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
简述一个有关觉慧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解析:
考查对作品塑造的形象及有关情节的掌握。要熟读原文,把握主要信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