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巍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 这里,有 的报国志,也有 的故乡情;有 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唐诗宋词是一座巍峨的丰碑。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的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在这里,有_______的报国志,也有_______的故乡情;有_______的江南春景,也有独上西楼的凄清秋色……它们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座珠穆朗玛。
A: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B:怒发冲冠 窗前明月 草长莺飞 C:怒发冲冠 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D:草长莺飞 窗前明月 怒发冲冠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
A: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B: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C: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D: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转折连词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 触犯 C: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 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D: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逼迫,使……着急
下列各句修辞方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尊重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9.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大王必欲急臣
D.乃使其从者衣褐
10.下列各句没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8.D
9.B
10.B
【解析】
8.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乃使其从者衣褐”和下句“归璧于赵”大意内容可知,亡,逃跑。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A“上”,名词用作状语;C“急”,使动用法;D“衣”,名词用作动词。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省略句的能力。A省略宾语“之”;C省略介词宾语“之”;D省略介词“于”。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以下列句子为例,说说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个性化。
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________
②怒发上冲冠。
________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
________
④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矣。
________
【详解】:
①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
②形容蔺相如的愤怒,十分生动。
③蔺相如语气和平,廉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
④蔺相如怒不可遏,咄咄逼人。
文章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 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 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 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
《史记选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
②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③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面是司马迁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评述,翻译“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这句话,并结合下列文字,分析这句话的缘由。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选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先,以……为先 ②痛恨
(2)①将要 ②只,但 ③ 因,趁机 ④ 依靠,通过
(3)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不是说死是难事,而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蔺相如与一般士人对比,表现一般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而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呵斥秦王侍从,这就是勇敢,也是对不怕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