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为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设计的三条广告词,请从其中选出你认为最佳的一条,并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简要说明理由。(4分)
①现代汉语,一"典"即通
②规范现代汉语半世纪居功至伟,传播中华文明五大洲声名远扬
③一本词典,一位良师,一生收获
最佳的一条是:_____ (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
①通过"典"与"点"谐音双关,巧妙突出了词典对于学习现代汉语的作用。②以对仗形式,突出了词典规范现代汉语、传播中华文明的巨大价值。③运用排比,突出了词典对于求学与人生的重要作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特点各2分。)
解析:
修辞格的运用及表达作用
语言运用题
研读下面选文,按要求答题
尽管是风欺雪凌的日子,你(树叶)总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渐渐地蕴蓄着充足的力量。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我感到绿意萌动膨胀起来了。春天就要来临了。
①精当的修辞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就选文中某一处修辞运用作简要评析。(30字左右)
答:
②炼字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时能收到一字传神之效。下面的诗句和上段文字中的“膨胀”二字内涵最接近的一句是:( )
A.千树万树梨花开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D.桃溪浅处不胜舟
①如“一天清晨,微雨初歇,无数的珍珠散落在枝头,那是一滴一滴的雨点亲吻着稚嫩的尖芽,婷妍交辉。”用“珍珠”来比喻雨点的晶莹剔透,圆润清华,用“亲吻”一词,将春雨对稚嫩幼芽的轻抚与触摸表现的富有灵性感情,与平铺直叙相比,优劣自明。②实则为“选用”的变形,其中“膨胀”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将“碧水”“青山”的浓丽予以动态地展现出来。、这与“膨胀”一词功用大同小异。故答案为B
解析:
本题为综合表达试题,解答时应注意将选用与评点结合特色。对修辞选择本身就是“选用”,同时对“炼字”效果检测也是如此,故选项一定要与语境相契合。
【标签】
为下面短文中画线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 四面是柳板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柳树、榆树、槐树、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D: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09年浙江卷)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4分)

□□□□□□□□□□□□□□□□□□□□□□□□□□□□□□□□□□□□□□□□□□□□□□□□□□□□
(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考点】综合考查语言的简明、生动和修辞。
解析:
本题虽属图文转换,但形式新颖。以前图文转换是直接用文字表述图表中的信息,而本题则是要学生展开想象,表现画面的意蕴,揭示画面的内涵。
做这类题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图表,明确题目内容,进而运用修辞展开表述。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全部要求(①解说词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③揭示画面的内涵④不少于50字),“解说词”就是描述画面(可用说明性语句),但同时要求揭示其内涵,则是要求回答画面的主旨(寓意)。
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格的是( )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铁树荷叶,听去没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B:这一天,我像是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温柔发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阿房宫赋》一文用了很多比喻修辞,对下列比喻句的本体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蜂房水涡:本体是上文说的“二川” B:明星荧荧:本体是宫女们用的明亮的梳妆镜匣 C:绿云扰扰:本体是宫女们的着装 D:雷霆乍惊:本体是大臣们上朝乘坐的官车发出的声音
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 )
A:我轻声念着湖泊的名字,而湖水轻吻着堤岸的声音被微风吹送着穿越芦苇而来,两种声音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 B: 帕斯卡尔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在他的哲学里,似乎思想就是那样一种东西——内化的时候,如同一副铠甲;外化的时候则像钙质。 C: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D: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志哀,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评析下面加点词的修辞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实指 ,暗指 ,其效果是:
“晴”实指晴雨的“晴”,暗指恋情的“情”,起一语双关之效。
解析:
知晓双关的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你家在哪里
贾丽君
某一个从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清晨,我看着身边熟睡的亲人,看看周围熟悉的一切,突然就忍不住自己问自己:"我此时所身处的地方,是我自己的家吗 "
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自己就先乐了。
我想如果此刻唤醒尚在睡梦中的爱人,告诉他刚才的想法和疑问,他肯定会嘟囊一句:“神经病又犯了,睡觉吧。”然后转过身,继续他未完的梦。
而这个从梦中醒来的清晨,这个忽然而来的问题,就那么固执地悬在那里,挥之不去。
那个出生的地方或者说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吗?那为什么还有人天天呆在家里却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呢 为什么还有人不停地吟唱“人人都说没有爱,心中没有家”呢?为什么有的人要抛妻舍子,削发出家呢 那暮鼓晨钟的青灯古庙,就是僧人真正的家吗 ?
不久前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定居国外的华人女作家写的。文章说作者在拿到绿卡之后的很多年,突然想回家看看年迈的父亲和母亲,等买好机票不远万能里风尘仆仆地回到国内的父母亲身边后,已经在大都市居住多年的父亲跟他讲,要和他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作者的爷爷奶奶多年以前已经去世,父亲想看的,其实是爷爷奶奶的坟和那个他生长并成长的地方。等作者和父亲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的时候,却发现父亲小时候居住的三间老房子,已经被流浪到此无家可归的一家三口占据。父女二人伤感地回到城市家中的时候,已经做了母亲的作者却因为惦记远在国外的即将大考的女儿,不得不返回那个大洋彼岸的“家”中。颇有意味的是,文章的题目是《回家》。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个寂静的寒冬的夜晚。女儿在她的房间做作业,爱人在办公室加班。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书房,从这篇《回家》中读出了浓浓的伤感,也把自己搞到了一种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伤感之中。
这是一个从热热闹闹的梦中醒来的安静的清晨,我坐在自己的家中,并不安静地思考着关于家的话题。
我经常会想,当诗人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安然独坐,心神归一,超然物外的时候,不就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吗?“家”,在明确的地理位置所示意义之外,更多的,该是一种心魂所处神思所归吧 不是有句话说,“心顺处便是天堂吗”? 如果说家是瓢泼所向,孤单所依,那么“天堂”就更是众望所归了。而天堂,不在身后,也不再他乡。只在心中。仅仅就这点上说,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就应是身心所归,心灵所依之处吧
对于远游的孩子,慈母的怀抱就是心中的故乡;对于相爱的对方,彼此的相知相守就是灵魂的喜悦;对于坚心求道的人们,青灯古卷就是心之向往;对于笃信上帝的信徒,教堂的钟声就是心灵的安顿。“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所在,只是某时某刻在某地有了安心的感觉,就算是到家了。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出版的新书《我们仨》中,把自己的家比做一个暂时的寓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只不过是在路上,诗歌永远的行路主人,所谓的"家",只是旅途中的一个驿站,并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心就是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无论古今中外,无论何方众生,真正的“家”,本来不再哪个具体的地方,他们寻找的“家”,只在归家者和出家者的心里。当我们身心合一,神魂合一,当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喜悦之中的时候,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说是到家了,或者说是在家中了。
此时此刻,当我和自己面对面,并从书写和讲述中感到喜悦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到家了,自己在家中。不是吗?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7期,有删改)
分析文章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以连续发问的形式组成排比句,突出作者思索的逐步深入,同时也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为下文写关于“家”的认识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是分析排比句和疑问句的表达效果。考生作答时要明白连续发问的修辞效果,明白作者为下文写对“家”的深沉思索张本的用意。
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智者的思索是深深的泉眼,从中涌出的水也许很少,但滴滴晶莹;庸者的奢谈是浅浅的沟渠,由此流过的水或许很多,却股股浑浊。
逆耳的忠言好比配有黄连的中药,虽然难以下咽,却是对症下药;奉承的蜜语犹如含有毒药的琼浆,虽然香甜可口,却是慢性中毒。
解析:
两个分句均由比喻领起。两个比喻的本体具有相对或相反的关系。语意要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