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公木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永不停息地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折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汇入“世界文学”的__了。文中的三个比喻①“九曲黄河”、②“黄河之水天上来”、③“奔流到海不复回”,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③ 。
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__。
解析:
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比喻的构成,找出本体但是关键,如①对应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一道长流”这句话,且句中有比喻词“好像”,但本体是“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还是“民族传统”?就需要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形上加以区分了,通过比较可得出:奔流的九曲黄河还是跟传承的民族传统能够更好地对应,即可确定答案,其他两个也是如此。①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②新诗继承与发展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传统;③新诗汇入了“世界文学”的__。
逢年过节,人们往往用贺卡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写一段话,运用一种修辞。(2分)
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
小苗得以茁壮成长,是阳光雨露的滋润;春藤得以攀援,是靠树干的扶持;桃李得以成熟,是靠大地的培育。谢谢您曾给予我的指导,老师!
选出与例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一位哲学家说:“机械是手的延长。”
A:这棵树长得很结实。能够抵御冬天的寒冷,它好像在等待严寒过去,好开出春天的花朵,表示它的快乐。 B:祖国与自由,就像我穿的外套,对我是一件有用的东西。 C:下面的图画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水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D:小时候的好多事情,像和几个小伙伴去瓜园偷瓜吃,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下面从修辞方面对语意进行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借谢灵运来写自己清高脱俗的情怀。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来写雪景,侧面描写的句子又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上句有词语缩减现象,翻译时必须补出相应内容才能符合文意,即“夜舂”后补出“谷子”,“疏钟”后补出“声音”。 D: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 这句话出现上下文用词不同而意义相同的现象,如“民”和“物”,其实都指代百姓。
下列句子中没采用修辞手法句式的一项是
A: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B: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C: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D: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D: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将下列八句组成对联,选出组合正确的一项( )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白铁无辜铸佞臣 ③竹直心虚乃吾友 ④霜叶红于二月花 ⑤青山有幸埋忠骨 ⑥水淡性泊是我师 ⑦柳絮池塘淡淡风 ⑧带水芙蓉点点雨
A:⑦⑧/⑤② B:①④/⑥③ C:⑤②/⑥③ D:⑥③/⑦⑧
以“关爱”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第二句还要跟后一例句的修辞方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
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修辞方法也要相同”,前两者比较明确,修辞方法是暗喻。
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盛开在眼睛、眉毛上,心啊,要从嘴里跳出。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地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C: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下列小说的几处细节描写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纵”一“扑”的细节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攫取钱财凶残贪婪的丑恶嘴脸。 B:“老头儿无意中带着百宝钥匙”,“无意”正是他守财奴本性的本能表现。 C:“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喘不过气来”,这一细节表现了葛朗台对女儿欧也妮的父爱,说明葛朗台人性并未泯灭。 D:葛朗台临终之际,努力去抢神甫的十字架,一个“抓”字最为传神,极生动地写出葛朗台嗜财如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