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红花。”此对联有一处不够妥帖,请根据对联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4分)
修改: 理由:
修改:“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 (2分)
理由:“志远”与“红花”对仗不工整。(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知识,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所给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都很工整。但是“志远”是主谓结构的短语,而“红花”偏正结构的短语,“志”是名词,“远”是形容词,“红”是形容词,“花”是名词,所以应把“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这样词性才能相同,对仗才能工整。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B: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比喻) C:繁盛的花木掩映着古墓荒冢,绿色的苍苔披覆着残砖废瓦。(对偶) D: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借代)
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庐州月》) B:江南夜色下的小桥屋檐/读不懂塞北的荒野(《断桥残雪》) C: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千里之外》) D:石楠烟斗的雾/飘向枯萎的树/沉默地对我哭诉(《夜的第七章》)
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格的一项是( )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没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温柔发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目前,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对我的作品“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句、段、删去。 B:嫉妒是刀,最后不是插在别人身上,就是插进了自己心里。 C:唱一首歌似的,人生的历程如果一直唱高调,是会累坏嗓子的。 D:“这个手术我来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如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 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A:①拟人、比喻 ②比喻 ③拟人、反问、反问 B:①拟人、拟人 ②比喻 ③拟人、反问、反问 C:①拟人、暗喻 ②比喻 ③拟人、设问、反问 D:①拟人、暗喻 ②拟人 ③拟人、反问、反问
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