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解析:
【标签】诗歌鉴赏
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8.诗中哪一联“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9.诗中尾联与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山行》)、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有何不同?(4分)
答:
8.颈联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动景。“熊升树”、“鹿饮溪”未受任何惊忧,见其除“幽径”的“独行”者之外,四野无人,一片幽静,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见于言外。
9.杜牧诗句是看见了人家,王维诗句是看不见人家,才问樵夫,梅尧臣诗句则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问:“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传来鸡叫,仿佛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下面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清三代,小说创作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B:《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不同。 C: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海明威都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他们都是美国进步文学的杰出代表。 D:鸣凤和四凤分别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和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她们都是__社会里封建大家庭中的牺牲品,她们的死从一个侧面表现了__势力对年青一代的摧残。
古诗文阅读题
(09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标签】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小说在唐代叫做( )
A:传奇 B:话本 C:拟话本 D:小说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歌”“行”“引”“吟”均为古代乐府诗歌体裁,其格律一般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B: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C:《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曹雪芹对自己创作甘苦的感叹。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古离别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注],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毵毵(sānsān):毛发、枝条等细长垂拂、纷披散乱的样子。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两首诗为了表现诗人的情感,前两句的艺术手法其实是相同的,试作分析。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写法上看似相近,其实不同,试简要分析。
(1)(4分)两首诗的一、二句其实都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以“晴烟”、“绿柳”、“画舸”、“春潭”等春天的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诗人心中的离愁别恨。
(2)(4分)①郑诗的三、四句比韦诗的三、四句更新鲜、深细而有创意。②韦诗三四句不过是比一、二句在情感上更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远行人断肠了。③而郑诗三、四句是说,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无情的画船带着行人离去了,满载着离恨去遥远的江南。诗人却怪画船无情,真是无理而妙。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
“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
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
【小题1】(1分)岳飞
【小题2】(3分)D
【小题3】(4分)一叹岳坟前的荒凉。二叹朝廷的苟安(或百姓的无望)。三叹英雄屈死。一哭国家破亡。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是宋代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①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②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
①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②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