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
A.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C.吾从而师之。(《师说》)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A
解析:
A、(使……下来)本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B、(把……当作宾客)
C、(以……为师)
D、(以……为鉴)
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力量也就减弱了。)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和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荆轲。)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D: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庭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翻译下面的句子。
10.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 。
1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译: 。
12.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 。
13.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 。
10. (我)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了我(去世)了。
11.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
12. 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
13. 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解析:
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姑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略
解析:
略
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1)既处贵仕,又广居宇,非有令德,必受其殃。
(2)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1)既身处高贵官职,又扩大居住的房屋,(如果)不是有很好的道德,一定会受到灾祸。
(2)选拔贤才用来报效国家。不是贤才不推荐,我死了又后悔什么!
解析:
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
(2)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
(1)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其他各州少。
解析:
(1)译出大意给1分;“投”译为表示“放弃”一类的意思,给1分;“壮”译为表示“以…为壮”一类的意思,给1分。
(2)译出大意给1分;“信著于人”译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誉或信誉卓著”等,给1分;“不少诸州”译出比较关系,给1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知。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译文:
(2)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
译文:
(1)攻破已经臣服的齐国,不可以说是仁;抢夺已经完成的功劳,不可以说是智。在内因为这而丧失了自己的谋士,在外因为这而使自己的军队劳累,刘邦怀疑韩信,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2)世间人们看重谋士,是因为他们能排解他人的的危难。如果蒯通诚心爱护韩信,就应当思考用来保全韩信的计策。
解析:
(1)知、以、劳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贵、使、所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不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
A: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B: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 廉颇伐齐,大破之,拜为上卿
下列各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①忠告而善道之 ②取于吴,为同姓 ③孙以出之 B: ①吾其被发左衽矣 ②归孔子豚 ③孔子时其亡也 C: ①邦有道,则知 ②夫子之说君子也 ③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D: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则民无所错手足 ③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