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文言句子中句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B: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定语后置 C: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判断句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宾语前置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弥而见义远。 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B: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他所称颂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他的言行廉明,所以,到死也不能被包容。 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 D: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去楚国。”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C: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D:璧有瑕,请指示王。 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 B:中国古代戏剧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 C: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还要有所分析,讲点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信服,并乐于接受。 D:演讲是以体态语(演)为主,以口语(讲)为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的一种手段。
选出下列文言文翻译错误的一项( )
A: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翻译:于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第二天,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它的难度,哪里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即使懂得刑法,用威怒震慑,最终苟且免于刑法也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面子上恭敬而心中不服气。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翻译:那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被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结交与您。
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
A:客何为者也? 宾语前置 B: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定语后置 C:此霸王之资也 判断句 D:自赞于平原君曰 介宾后置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A: 徘徊于斗牛之间 B: 何为其然也 C: 悟言一室之内 D: 有感于斯文
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B: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 C: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D:当其欣于所遇(被动句)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B: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长寿的人无法预知啊。 C: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哎,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D: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如果不是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笑话。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吞并天下的雄心。 C: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喜欢这里。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