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其体趫、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生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釭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釭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奈之何?呜呼!覆焘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刘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2,4,6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菱,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釭:油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观虞人有生者 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箱之患 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耗 暴:轻慢

D.予以是益狸矣 宝:珍视,意动用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颇患之,抱痒疾 ②其是,孰能御之

B.①能凌侮于人,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虽乏,人智奈之何 ②皆出于此乎

D.①故桀朝鼠多关龙逢 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 )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为重,到处都是老鼠

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

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体趫、其文班。

(2)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

(3)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

1.C  暴:猛烈,严重  (亦可译为“残害”“糟蹋”)

2.C  ①表反诘,哪里。  ②表测度,大概。(A.若:像,如同。B.以:因为。D.则:表因果关系。)

3.A(③为狸之状;⑥是想象中的情景)

4.B(只是“意欲”而已,实际上没有这样做;“若抱痒疾”是“如同患了痒病”的意思。)

5.(1)它身体矫捷、毛纹斑驳。

  (2)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虽然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一点也不畏惧。

  (3)没有狸猫的话,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

【参考译文】

野生的鸟兽可以驯养了来帮助人类,我是从狸猫这里得到这个道理的。狸猫的性格,憎恶老鼠喜欢隐蔽。它身体矫捷、毛纹斑驳。我喜欢他能平息老鼠的盗窃,这种特性近似于正义和勇猛。曾经看见有掌管山泽的官吏生擒了狸猫,因而我请求他给了我并带回家了。带到新昌里的客舍居住。那房屋当初没有成为我的居室时,曾经是个富庶人家的粮仓,墙壁地面,很多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我住进来后,果然遭到严重的损耗。老鼠们常常白天成群出没,虽然敲打拍击呵斥吓唬,它们一点也不畏惧。有的勉强狡猾地蜷缩起来,一会儿又回来了,一天几十次。它们弄破衣物咬穿箱子带来的祸患,时刻都有。我白天有时出门,等到回来,杂物器皿衣服,全都被咬破咬碎。如果夜晚一直留着灯点到早晨,和仆役轮流用嘴驱赶呵斥,身心疲累。即使知道老鼠的祸害,借来柜子装起衣服,不久,柜子又被咬穿了。我心里非常烦闷,如此情况真想挖地找鼠洞将它们杀灭剪除,这样开始(想了)二三十天,没有结果。很为这事烦心,如同患上了瘙痒的疾病。

自从得到了这种狸猫,曾封闭关键通道填埋空洞,放它在房里,躲在一旁等着。见那狸猫昂着头伸着鼻子,似乎闻到了老鼠的味道,就凝神蹲着不动。一会儿,果然有几只老鼠一个跟着一个地出来了,狸猫猛地跃起,张开爪子露出牙齿,发出撕裂的愤怒的吼声,老鼠们驯服地趴那不敢乱窜。狸猫便出击,一瞬间,所有的老鼠肝脑涂地,等到夜晚再遮掉灯光查看,室内清清净净,我因为这更加珍视狸猫了,经常自己驯养它们,到现在只有半年狸猫不再抓老鼠,老鼠不再出洞了。原来藏在柜子里的衣物,都随便放置,没被损坏的。

啊!没有狸猫的话,老鼠不仅损坏我的物品,也咬噬我的身心啊。这样我才知道能高枕无忧舒坦的睡觉。杜绝如同生疮破口的担心,都是这只狸猫的功劳啊,奇怪啊!老鼠本来是属于阴暗的动物,它的行止应该是白天潜藏晚上行动,时时都是怕人的啊。原先那被严重骚扰时,不是因为老鼠胆大强壮,欺凌侮辱到人的头上来,那是因为人没有抵御它们的办法,所以能够放肆横行如此。现今的人家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成为老鼠的家园啊。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就是再劳累,凭人又怎么奈何得了呢?呜呼!天地之间,圆头方脚的人啊,泯灭圣贤的教诲,比鼠类更甚的大有人在啊。如果时代不容行为端正之人,那么青天白日之下,阴谋和私欲就得以放任。所以桀朝鼠辈多而至使关龙逢被斩,纣朝鼠辈多而至使比干被剖胸取心而死,鲁国鼠辈多而至使孔子离去,楚国鼠辈多而至使屈原自溺汩罗江。按这推理,为小人铺道指路而不用君子来端正方向的,就如同以前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它们横行和暴戾,那么日月五行的运行,都必然会和本来的规律相逆转,岂只是仅仅祸害人间啊!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不自炫,此后人弗逮也。”父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其志,曰:“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至元十一年,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权臣桑哥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报,遂辞职归其乡。既而起为御史台都事。时同官王约言去,敏中门称疾。台臣请视事,敏中曰:“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也,则我为其同僚,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 出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诏遣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锦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东平路总管,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成宗崩,奸臣希中旨,赞其邪谋,敏中援礼力争之。武宗即位,召敏中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授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赐金币有加。顷之,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俄改治书侍御史,出为淮西肃政廉访使,转山东宣慰使,遂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诏公卿集议灾之道,敏中疏列七事,帝嘉纳焉。疾还乡里。

敏中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义不苟进,进必有匡救,援据今古,雍容不迫。每以时事为忧,或郁弗伸,则戚形于色,中夜叹息,至泪湿枕席。为文辞,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光禄大夫,追封齐国公,谥文简。

(选自《元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之 奇:认为……奇特

B.敏中门称疾 杜:关闭

C.东平路总管 除:解除

D.诏公卿集议灾之道 弭:消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丰于功不自炫 此后人弗逮也

B.或郁弗伸 进必有匡救

C.时同官王约言去 赐金币有加

D.疾还乡里 为文辞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刘敏中“有所匡救”的一组是

①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 ②锦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

③敏中援礼力争之 ④诏公卿集议弭灾之道

⑤敏中平生身不怀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⑤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敏中少年时曾因出语不凡,被其父亲刘景石认为是奇异之人;乡里的先生杜仁杰也因为喜爱敏中的文章,多次称赞他。

B.刘敏中担任御史台都事的时候,权臣桑哥把持朝政,敏中弹劾其作奸犯科,皇帝不

予受理,敏中气愤地辞职还乡。

C.刘敏中担任集贤学士的时候,给皇帝上疏,陈述了十件大事,建议皇帝整顿朝廷纲

纪,减省繁杂政务等等。

D.刘敏中常常为国家的事情而担忧,有时郁闷得不到宣泄,就面露忧愁,到了夜里还

不断叹息,甚至梦中泪湿枕席。

5.把下面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也,则我为其同僚,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

(2)把下面文段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亲令尹子兰。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

1.C  2.A  3.B  4.B

5.① 假使王约没有罪却被弹劾,我自然(或“本来”“当然”)不应该出来任职;(如果)他果真有罪,那么我是他的同事,不能劝谏他停止,也不能说没有过错。

② 怀王因为不知晓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郑袖迷惑,在外张仪欺骗。

③(如果六国诸侯)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了也咽不下咽喉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阜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 “为人子, 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 “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 “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文王乎?”太子日: “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注】①季历:周文王之父。 ②奈:漏流。 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必甚之 病:损害B.其墓 啮:侵蚀

B.于是出而为之帐以朝 张:设置D.意者羞文王乎 法;效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B.

C.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让犀首请出了德高塑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予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A            B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明年,燕使荆轲为于秦,秦王使王翦攻燕。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还。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日:“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郅,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随之,三日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日:“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日:“老臣罢病,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日:“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日:“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日:“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荆轲为于秦 贼:作乱叛国的人

B.王翦言不,因谢病 用:采纳

C.故及大王之臣 乡:偏爱,器重

D.平荆地为郡县 竟:终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寡人不用将军计

B.李将军果势壮勇,言是也 至蕲南,杀将军项燕

C.荆人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 秦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D.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还 夫秦王怛不信人

3.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王翦老谋深算的一组是

①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②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③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④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⑤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⑥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他年老胆怯,始皇任用了年轻将军李信,致使王翦回频阳养老。

B.始皇在李信失败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诚恳向王翦道歉,重新请回了王翦这位老谋深算的将军。

C.王翦在始皇有求于自己之时要求封赏大量美田宅园等作为子孙产业,目的是消除始皇的疑虑。

D.王翦代替李信指挥后,采用守势,使荆楚军气势逐渐消失,然后趁有利时机进攻,从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王翦谢曰:“老臣罢病,唯大王更择贤将。”

(3)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1.A(刺客,杀人的人)

2.B(均为领属代词,他的;A凭借/因为。C趁机/于是。D顺承关系/并列关系)

3.C(①说王翦善战②说王翦回家养老④说荆国据秦)

4.A(只是始皇以为王翦年老胆怯。)

5.(1)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

(2)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希望大王另择良将。”

(3)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参考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229),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  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贵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  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__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__,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具瞻堂记

[宋]邓 肃

大丞相李公,宣和初,以左史论时事之失,谪监沙邑篼库,期年而罢。宣和末,以奉常还朝,与决大计,遂参左辖。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虏退,迁元枢,未几而出。虏骑再至,则汴都不守矣!

今上即位之初,使召公,再迁为左仆射。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不数月问,翠华有维扬之幸。故天下识与不识,皆谓公之出入,系朝廷轻重,非近世名臣所可比也。东坡日:“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吾今于公复见之矣。

新安吕子之望,以智谋中科,得官九品。筮仕之初,袭公篼库之职。一日,居其堂四顾日:“此非大丞相李公之所憩乎?平日仰公如太山北斗,今以职事继公后尘,其瞻仰之诚,参前倚衡,如见公于上,虽食息謦放之顷,不敢辄忘。请新其堂,而之日‘具瞻’,所以致仆拳拳之诚,与后来有知者共之。”

堂成,余即焉。虽喜吕子趋向不凡,且为吕子危之。李公直气充塞天壤,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当时愿留之者,殆万计,几于奸佞之手。有抗章以挽之者,皆斥窜流离,去朝廷数千里者,至于枭首通衢以竦天下。吕子何恃而敢如此?余窃为吕子危之。

固以告之日:“前日死谏之士,今去国之臣,皆子从游之旧,当时议论,子无不与者。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故去年省试,子虽优擢,有司观望,吹毛求疵,竞不获廷对。今不省愆易虑,默默安职,复尔作为,是自贻咎耳,后悔将追乎?”

吕子日:“诺。坐此获罪,芬芳多矣!谨俟之。”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记。

【注】①翠华:本指皇帝用翠羽装饰的旗帜,这里指代皇帝。②维扬:扬州的别称。③謦效:谈笑,谈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公 走:派

B.请新其堂,而之曰“具瞻” 榜:在匾额上题字

C.堂成,余即焉 造:修建

D.几于奸佞之手 坑:埋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

C.D.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朋友吕之望继任了名相李纲曾担任过的职务,又住在李纲曾居住过的地方,于是以“具瞻”名其堂,以志纪念,表达仰慕之情。

B.文章前两段叙述了李纲的事迹,强调李纲是身系国家安危的重臣;后文则着重叙写吕之望对李纲的敬仰,突出李纲坚持操守的品格。

C.作者既赞扬吕子“趋向不凡”,又替吕子的安危担心,并断言吕子将会获罪,到时会后悔莫及,这都源于作者对当时险恶现实的认识。

D.作者详写自己的劝告和忧虑,略写吕子回应的话,主要是从侧面突出了吕子的耿介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好友的关心与挂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骑迫城,公以身蔽之。

(2)纪律稍正,群盗稍息,而公又逐。

(3)朝廷大臣,盖已切齿,但未有以发之耳。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作者“为吕子危之”的理由。

1.B【解析】A项,走:使快跑,形容动作很快。C项,造:去、往。D项,坑:陷害。

2.C【解析】表示反问语气,难道。A项,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表递进;副词,将。D项,介词,用;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3.C【解析】 “断言吕子将会获罪,到时会后悔莫及”与原文意思不符。

4.(1)译文:金兵压城,李纲亲自(率兵)抵抗。

(2)译文:纲纪法规逐渐得到匡正,各地盗寇渐渐平定,但是李纲又被逐出朝廷

(3)译文:朝廷大臣,本来(对您)已痛恨至极,只是没有办法发泄出来罢了

5.答:①当时社会政治险恶(或答奸臣当道),正直之人(或主战派)常遭打击__;②吕子具有正直敢言的个性,曾参加了挽留李纲的行动;③省试后不获廷对,表明对吕子的__己经开始。

【参考译文】

       大丞相李纲,宣和初年,凭借左史的身份评论时政得失,被贬到沙县担任监管税务的官,一年后又离职。宣和末年,以奉常之职重返朝廷,参与决定国家大计,于是官拜左丞。金兵压城,李纲亲自(率兵)抵抗。金兵被击退后,升任枢密使,不久调出京城。金兵第二次进犯京城,汴京城也就保不住了。

现在皇上刚一登基,急派使臣征召李纲,又拜为左仆射。纲纪法规逐渐得到匡正,各地盗蔻渐渐平定,但是李纲又被逐出朝廷。没过几个月,皇上逃往扬州。所以世人不管是否认识李纲,都认为李纲的去留关系到朝廷安危,不是现在的名臣所能相比的。苏东坡说:“儿童传颂司马光的名字,走卒也知道司马光。”我现在在李公身上又看到了苏东坡称颂司马光的诗申的情形。

       新安人吕之望,因智谋通过科举考试,获九品官。做官之初,接任李纲的监税官职。一天,他在李纲住过的房中四面打量说:“这不是大丞相李公住的地方吗?平时像泰山北斗般敬仰李公,现在继任李公官职,我诚心仰慕,无论站立行动,都像望见他一样,即使在饮食、休息、说笑片刻之间,总是不敢忘记。请重新修整堂屋,并且(然后)用匾额题写‘具瞻’,用来表达我的真挚敬仰之情,并让以后到这里来的有识之士同来瞻仰。”

       大堂建成,我立即前往拜访。虽然喜欢吕子志向不凡,又替吕子担心。李纲正气充满天地,却不能一天让他在朝廷安身,当时希望留下李公的人,差不多用万来计算,几乎被奸人陷害。有抵制上奏来挽留他的,都遭到贬黜流放,离开朝廷几千里远,甚至在大路上被砍头,借此来恐吓天下人。吕子凭什么敢这样做?我暗中替吕子担心。

       于是我告诉他说:“从前以死相谏的人,现在成了离开朝廷的罪臣,(这些人)都是您过去结交的人。那时的议论,您没有不参与的。朝廷大臣,本来(对您)已痛恨至极,只是没有办法发泄出来罢了。所以去年省试,您虽然优异而被选拔上,(但)主管官员冷眼相待,故意找茬,竟然没有获得(在殿试中)廷对的资格。(您)现在不去反省过错,改变思想,老老实实安于职守,还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后悔难道还能来得及吗?”

       吕之望说:“好。因这些原因获罪,我的品德添香也太多了!我会小心地等候那一天到来。”

建炎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作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⑤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屈平既之 嫉:嫉妒

B.然__破家相随 属:连续

C.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说坏话

D.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自令见放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B.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唯倜傥非常人称焉

C.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D.放流,眷顾楚国 北海赊,扶摇可接

3.下面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屈原“忠君”和“高洁”品行的一项是

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二段,作者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选文第四、五段,作者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了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__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1.A(嫉:痛恨)

2.D(虽,连词,表转折关系,虽然)

3.B(A.首句是对怀王的评论;C.次句是渔父对圣人的看法,没有直接表现屈原“高洁”;D.首句是批判宋玉等人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言上谏,次句是对屈原形象的描写,不能表现他的高洁情操。)

4.C(是为了突出屈原的政治才能和他对楚国的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全活不实,诏遣使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 范纯仁)

[注]①掊:搜括。②稔:丰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牧地初不县           甿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诏遣使视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诛五人

C.忧疾过忧邦           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D.或谤其全活不实         不者,若属皆且为

2.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A.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B.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C.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   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2)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

(3)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1.B(动词,查究。A.隶属,动词;奴隶,名词。C.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对于。D.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助词,与介词“为”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2.A(B.前句是皇上对范纯仁敢谏的嘉许;后句是说范纯仁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不属于爱民。C.前句是与人论治民的宽与严,不属于敢谏。D.前句是与下属通判论应依法处置囚犯,不属于敢谏)

3.C(“期岁,盗减比年大半”是说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4.(1) 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的确是救活了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2)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他们,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放走了。

(3)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刚开始做官时,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护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要立即予以审理治罪。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被任命为同知谏院,他上奏说:“王安石改变了祖宗法度,搜括钱财,使民心不得安宁。《尚书》说:‘怨恨哪里在明处呢,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啊。’希望皇上能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怨恨。”神宗说:“什么是你说的看不见的怨恨呢?”范纯仁回答说:“就是杜牧所说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啊。”神宗赞许他,采纳了他的意见,说:“你善于分析政事,应该为我逐条分析上奏自古至今可以作为借鉴的天下安定和动乱的史实。” 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范纯仁说:“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可他却为自己之事的忧虑超过为众人之事忧虑,为自己的疾病忧虑超过了为国家忧虑,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他所上的奏章,言辞大多激烈直率。

  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任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宽以待之,恐怕制裁不尽了。”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能不持久,以此来管理凶暴的百姓,这是造成刁顽的方法啊。”有一处掌管刑狱的衙门,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的。纯仁说:“这些人为什么不让他们保释后缴纳呢?”通判说:“这些人如果放了他们,就又会做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纯仁说:“依法他们不至于犯死罪,却因这样的意愿而杀死他们,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全将他们召到官府庭前,训诫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就把他们都释放了。等到满了一年,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被授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是荐举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纯仁所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庭之下呢?”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直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荐举的呢?”[29760a5a77788a6e.gif]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下列加点字都属通假字的一组是

A: B: C: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