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风竹图》的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不同方面反映美的本质。
A:陆游 B:杜甫 C:郑板桥 D:李商隐
“竹斋,明天你那边凑出五十万来——五十万!”请简述面对吴荪甫准备和赵伯韬的“斗法”时,杜竹斋微妙的心理变化。
《十竹斋画谱》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下联中最好的一句( ) 上联:月送花香浮小院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3.“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选出最适合作下联的一句(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下面是武汉东湖可竹轩上的一幅对联,但已打乱,请你排出正确的上下联。(4分)
竹影婆娑 明湖 留画意 摇翠 桨声欸乃 皓月 壮诗情 凝辉
上联: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下联;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仄起平收可知“留画意”在上联末,又根据内容“月”与“影”,“湖”与“桨”搭配符合意境。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是武汉东湖可竹轩上的一副对联,但已打乱,请你排除正确的上下联。(4分)
竹影婆娑 明湖 留画意 摇翠 桨声欸乃 皓月 壮诗情 凝辉
【答案】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桨声欸乃壮诗情
【解析】
试题分析:关于对联,我们关注几点,一是对偶的形式,首先我们给题目中的词语分类,让它们两两相对,其次注意写的时候平仄,“仄起平收”的原则,确定上下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新竹
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①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②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注】①费叟指后汉人费长房。《后汉书·费长房传》说“曾碰到一个老叟送给他一根竹杖,回家后发现那是一条龙。”②子猷:指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东晋名士、书法家。
15.前两联中,围绕“竹”,诗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6.诗人借咏“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5.前两联中,诗人主要写了“竹丛静幽”“竹影(叶)疏透”“竹声清脆”三个内容。虽然竹丛不多,但却增添了屋外安静清幽的氛围。夜晚,新竹叶显得稀疏薄透,月光透射下来,如同细碎的金子散落在地上。风中,竹干竹枝相互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
16.诗人借助“竹”表达了对“虚心”“高节”“坚韧”等优秀品性的爱慕。诗人对费长房的竹杖幻化为神龙的虚无缥缈的仙家故事、对娥皇女英血泪洒落竹枝便不消退的传说均持否定态度,而对“王徽之爱竹”的故事青睐有加。作为东晋名士,王徽之身上具有的“虚心”“高洁的节操”以及在严酷的环境中“对理想坚韧不移”等品性与“竹”的很多特性有相似之处。作者借用两个典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上述优秀品性的爱慕。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目问前两联中,围绕“竹”,诗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抓住题眼“围绕竹”的相关内容,而且答题仅限于前两联。解答此题要结合注释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由此可知主要写了“竹丛静幽”“竹影(叶)疏透”“竹声清脆”三个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本题只要抓住诗歌前两联,对新竹形象描写的诗句:“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虽然竹丛不多,但却增添了屋外安静清幽的氛围。夜晚,新竹叶显得稀疏薄透,月光透射下来,如同细碎的金子散落在地上。风中,竹干竹枝相互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第一问问诗人借咏“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的“虚心”“高节”“偏爱”等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结合具体诗句来理解。第二问问是怎样表达的?实际是考查表达技巧的,结合注释可知使用典故,对比手法。分析时要指出是何典故,比如费长房的竹杖幻化为神龙的虚无缥缈的仙家故事、对娥皇女英血泪洒落竹枝便不消退的传说,从“无凭”和“莫信”可知作者的否定态度。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虚心”“高节”“偏爱”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分析手法要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考虑,分析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