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既来之,则安之( 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

B.然而不王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

C.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却: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

C


解析:

王:为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百姓归顺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句 )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判断句)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省略句,省宾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固定结构, 其……欤,表反问 )

C


解析:

省略句,省主语“士大夫之族”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而刘夙婴疾病。 C:则告诉不许。 D:为击破沛公军。

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项脊轩志》) B: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天下)(《陈情表》)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并翻译划线部分。

凡 音 者 产 乎 人 心 者 也 感 于 心 则 荡 乎 音 音 成 于 外 而 化 乎 内 是 故 闻 其 声 而 知 其 风 察 其 风 而 知 其 志 观 其 志 而 知 其 德 盛 衰 贤 不 肖 君 子 小 人 皆 形 于 乐 不 可 隐 匿 故 曰 乐 之 为 观 也 深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音初》)

凡音者/ 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 音成于外而化乎内 / 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察其风而知其志/ 观其志知其德/ 盛衰 / 贤不肖/ 君子小人皆形于乐/ 不可隐匿 / 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译:大凡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内心有了感受就会表现为音乐,音乐产生于外部又感染内心的情感。所以听到他们的乐声就能知道他们的风俗,考察他们的风俗就能知道他们的志趣,观察他们的志趣就能知道他们的德行。昌盛和衰落、贤能和不才、君子和小人都表现在音乐上,无法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观察(社会和人)的凭借具有重大作用。


解析: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寡人之过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秦王购之千金 ⑤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⑧我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⑨父母亲族,皆为戮没 ⑩见燕使者咸阳宫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⑨/⑧⑩ 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⑨⑩ C:①⑤⑧/②③⑦/⑥⑨/④⑩ D:①⑤⑧/②④/③⑥⑦/⑨⑩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译文:

(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

(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答:

(2)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答:

(1)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今幸兵食有余”句1分;“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2分——“安……哉”“用此陈腐”“以困民”,每译错一处扣1分)

   (2)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就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1分;“诘之”“ 乃曰”1分——译错一处不得分;“贫无以为养”1分)


解析: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C: 秦王还柱而走。 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

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是从散约败 B:而后乃今将图南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