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7.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8.“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7.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8.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25.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5.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头已花白却得不到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愤懑。
26.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解析】
25.这是一首和诗,从诗中华发、愁、壮心、醉、寒无睡等词语,可见诗人年岁已逝、忧愁苦闷、壮心不已等情感。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中体现情感的意象。
26.文学作品中表达技巧的鉴赏,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本题表达技巧的鉴赏明确为修辞手法的鉴赏上面,题干明确了颈联所用修辞手法为对比,考生无需概括,直接鉴赏就行,这样貌似降低了试题难度,但考生要挖掘出对比的层次也是有难度的。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⑴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⑵“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13.(8分)
⑴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⑵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