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农村少妇只身居家,深夜12时,一男子闯入其家中,以暴力相威胁欲行强奸,少妇口头答应,男子正做准备,她从炕头上抓起一把剪刀,反身猛刺男子胸腹部两下,致男子死亡。少妇捅死男子的行为属于( )。
A:防卫过当 B:正当防卫 C:故意杀人 D:故意伤害致死
5.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D: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3.下列对偶句中,不含对比的一项是(3分)
A: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2.这是一首律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1)用典:①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莫愁”后来成为少妇的代名词,(必修三《马嵬》“不及卢家有莫愁”);②丹凤城,指长安,传说秦穆公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回答一例可得3分)(2)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3)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愁独不见”的愁绪。(4)烘托:①“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每回答一例含分析可得3分;回答渲染、衬托、拟人,分析合理也可得分,回答对偶或对仗不得分。)
13.①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②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是一首律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诗歌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少年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谓”、“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此诗中,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全诗通过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向读者展现一幅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给一个原本可能是幸福家庭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形象画面,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一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的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因战争失去和平的人的同情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1.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2.对“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进行赏析。
11.天山下了一场大雪,刮来寒冷的风。行军途中,战士都吹起《行路难》的笛曲。沙漠里三十万远征将士,一到夜晚,所有的战士都一起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诗歌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2.运用夸张手法(手法2分),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表达效果3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具体诗句考虑,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描绘情景3分,情感:行军、从军艰苦1分,思乡、思归1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5.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6.有人认为“三十万”“一时回首”描写不真实,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15.表现了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16.不同意。运用夸张手法,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把真实表现得更突出,更完满,更动人。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诗歌运用了“天山、雪、海风、笛声、征人月亮”等意象,描绘了边塞奇寒,空旷的画面。表现征人从军的艰苦和望月思归的惆怅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三十万”“一时回首”是夸张手法。“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的画面感更强,这片笛声的哀怨使得征人都有了思乡的情感,这不但不违背真实,而且效果更好。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帏帐。
16.“九月寒砧催木叶”中“木叶”可否改成“树叶”?为什么?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从写作手法上属于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16.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17.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是以景作结(借景抒情也可算对)。作者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显得格外的柔和、静悄!更衬托出闺中女子的孤单寂寞,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仔细分析,其实就是一道炼字题。“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17.
试题分析:“明月照流黄”写夜空的明月格外皎洁,将银灰色的月光默默地洒在帷帐上,表现了女子的孤单寂寞,所以是以景结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以景结情,用“明月照流黄”抒发孤单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17.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
18.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
17.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18.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和手法的运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作答本题的时候要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答情感主旨。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作答为: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2)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3)不知乘月几人归,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5)少妇城南欲断肠, 。(高适《燕歌行》
(6)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7)人事有代谢,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落日故人情
(2)星垂平野阔
(3)落月摇情满江树
(4)竹喧归浣女
(5)征人蓟北空回首
(6)百年多病独登台
(7)往来成古今
(8)海上生明月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寓”“ 硕””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