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3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①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注]①旄(máo):古代在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3)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4)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今王鼓乐于此。
3.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画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1.翳:遮盖 谓:为,是 闻:听到,听见 然:……的样子
2.(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现在君王在此奏乐。
3.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__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答案】
11.C
1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出“民本”得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孟子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语”为动词,解释为“谈论或告诉”,“诸”为兼词,本句中相当于“之乎”;第二句中第一个“乐”为“欣赏音乐”,第二个“乐”为“快乐”。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借助第一小题C选项就可回答,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不能仅仅答出论证方法,还要分析论证过程;第二问体会“与百姓同乐”这一短语,就能体会出“民本”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下列加点的字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秦御史前书曰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削 ④其后楚日以削 ⑤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⑥群臣怪之 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⑧秦王恐其破璧 ⑨且庸人尚羞之 ⑩今王鼓乐于此
A:①⑩/②④/③⑦/⑤⑥⑧⑨ B:①/②⑦⑩/③/④/⑤⑥/⑥⑨ C:①②⑩/③④⑦/⑤/⑥⑨/⑨ D:①②⑩/③④/⑤⑥③/⑦⑨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人弓箭各在腰 B:耶娘妻子走相送 C: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D: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横绝峨嵋巅 绝:横流、横穿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述说 C:今王鼓乐于此 鼓:敲鼓 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统治
下列划线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不可以久处约(节约) B: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骄其妻妾(很骄傲) C:多见其不知量也(很多) 今王鼓乐于此(如果) D:则民不偷(浇薄,不厚道) 岸外而臼中(高大)
下列加点的活用词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老妇必唾其面 B:今王鼓乐于此 C: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乎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王鼓乐于此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王鼓乐于此 鼓:演奏。
B.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告:告状。
C.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极:极坏的境地。
D.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他:别的(原因)。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B项“告”,告诉。
【小题】第一组第①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②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组两个“而”,都表修饰。
参考译文: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