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内翻译:(6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4分)
(1)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我想圣朝以孝道治理国家,凡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尚且都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孤单贫苦,更是不同寻常。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苍苍、正色、极;(2)伏惟、故老、犹蒙矜育。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1)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2)如今少卿竟然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始、已、变;(2)教、无乃、剌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8.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此亡秦之续耳
1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斯人,吾谁与归?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9.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为击破沛公军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2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19.把下列在第一模块所学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3分)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5分)
⑤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分)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4分)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4分)
③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④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⑤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⑥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⑦如果能用吴、越的军队和中原国家对抗,不如早早和他们绝交;如果不能抵挡,为什么不收起军队解开甲胄,向北面的中原国家称臣。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都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所选句子都是课内语句,难度较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B:田横,齐之壮士耳。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亮见权于柴桑。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