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 —— 内心凝重,形骸放浪,与万种变化暗自吻合。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这是因为我一个卑微臣子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我连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我推辞。 D: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这虽然免于飞行,可还是有要等待的东西。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不拘于时 C:陈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现在我是卑贱的__之俘,实在低贱鄙陋,承蒙得到超常提拔,而且恩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别有企图呢!
(2)历经百年的老屋,灰尘和泥浆常从上面渗漏下来,雨水直往下滴;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贱”译为卑贱,“岂”译为怎么,“优渥”译为恩惠优厚。(2) “案”译为书桌,“顾”译为 环顾,“置” 译为放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则告诉不许
A: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而刘夙婴疾病 D:其制稍异于前
12.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不一样,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周郎打败曹操的地方吗?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因此认为只要是永州的山水中有特点的景致,我都拥有了。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 D:师不必贤于弟子
16.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6处)(3分)
孟 子 曰 恭 者 不 侮 人 俭 者 不 夺 人 侮 夺 人 之 君 惟 恐 不 顺 焉 恶 得 为 恭 俭 恭 俭 岂 可 以 声 音笑 貌 为 哉(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每对两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句中的虚词,如“曰”“焉”后一般断开,另外尽可能明确句意。标点应是: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孟子说:“谦恭者不欺侮他人,俭朴者不强取他人。欺侮、强取他人的国君,惟恐他人不顺从,怎么能做到谦恭俭朴呢?谦恭俭朴难道能用声音和笑脸来做到吗?”
16.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
译文:
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善”“当”“游”“求”“原”这几个词的准确解释,“善”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交好,“当路”理解为当权,“游”解释为 结交,“求”解释为实现,“原”为通假,通“愿”,解释愿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9处) (3分)
燕王好乌庭有木皆巢乌人弗敢触之者为其能知吉凶而司祸福也故凡国有事惟乌鸣之听乌得宠而矜客至则群呀之百鸟皆不敢集也于是大夫国人咸事乌。
燕王好乌,庭有木皆巢乌,人弗敢触之者,为其能知吉凶而司祸福也。故凡国有事,惟乌鸣之听。乌得宠而矜,客至则群呀之,百鸟皆不敢集也。于是大夫国人咸事乌。
翻译:燕王喜爱乌鸦,庭院的树上全是乌鸦搭的窝,人们没有敢触动它们的,认为它们能测知吉凶和掌管祸福。所以凡是国家大事,就只听信乌鸦的鸣叫声来做出决断。乌鸦得宠而自傲,客人到来就群起呀叫,百鸟都不敢来这儿栖止。于是举国上下从大夫到百姓都饲养乌鸦。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也、之”,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划6处,6分)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评分:断对一处给1分,断错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而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钻研经书传文,移此种说法相并到另一种说法,(自己)认为(所写的文章)轻薄,不朴买,黝日不被时人所取悦,役有高超出众像古人这样自立(一家之言)的内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从小孤苦贫穷,贪图薪水官职未供养母亲,没有空闲跟从老师极力钻研经籍,来(全面)学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随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钻研经书传文,移此种说法相并到另一种说法,(自己)认为(所写的文章)轻薄,不朴买,黝日不被时人所取悦,役有高超出众像古人这样自立(一家之言)的内容。但是相关部门过采,多次因为先生夸赞读书人。等到中进土以来,从以前所写文章的不足来适合有司的举荐并且担当长者的了解,这才大大改进了我所写的文草,差不多可以在世上立足。但是(我)言语出格因而招致罪至,学业成但是身心受辱,为彼就能获誉,为此就要受祸,这就是明显的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