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B:旬有五日而后反。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8.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天之云 垂:悬挂。

B.置杯焉则 胶:着地。

C.而后乃今风 培:增加

D.榆枋而止 抢:触、碰。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8.C

9.A

10.C

11.(1)看起来那样苍茫的天空,那样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无法看清。(2)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解析】

8.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本句“而后乃今培风”的大意理解是“之后就凭风飞起”,可见“培”的含义是“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③是说天的颜色。⑤是说蜩与学鸠的浅薄见识。排除这两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

试题分析:C项,理解错误,文章虽然谈到了“小大之辩”,但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句子的得分点,要依据语境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本题涉及的得分点有(1)“苍苍”苍青色;“正色”真正的颜色;“至极”看到尽头。(2)“决起而飞”急速起飞;“抢”碰触;“控”落下;“之”动词,到;“南”动词,向南飞。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逍遥游》语段,完成后面题目。(12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2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为之舟 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而后乃今风 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2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南冥,天池也

23.翻译文中画线句(6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21.B

22.C

23.(1)当大鹏鸟飞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3分)

(2)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然后才图谋飞往南方。(3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可用代入法,即将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B.芥:芥草,小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其”“而”“之”“者”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它的,代词/表选择,是……还是……B表修饰/表转折C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可译为……的/表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徙”译为飞往;“扶摇”译为旋风;“以”译为凭借,乘着;“息”译为大风。(2)“夭阏”为滞碍,“莫之夭阏”译作“无所滞碍”或者“没有什么能阻碍他”(宾语前置);“图”译作“图谋”;“南”为名作动,译作“向南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2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为之舟 芥:芥子

C.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 而后乃今风 培:凭

D.《齐谐》者,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2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名为鲲 天之苍苍,正色邪

B.我決起飞,抢榆枋 水浅舟大也

C.鹏徙于南冥也 生物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南冥,天池也

23.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答案】

21.B 

22.C

23.当大鹏鸟飞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盘旋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的。

【解析】

21.B

试题分析: 芥:芥草,小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A它的,代词/表选择,是……还是……B表修饰/表转折C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可译为……的/表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考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徙”译为飞往,“扶摇”译为旋风,“以”译为凭借,乘着,“息”译为大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欲罢不能。(《论语》)

(2)故九万里, ,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3) 、千里烟波, 。(《雨霖铃》)

(4)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滕王阁序》)

(5)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长恨歌》)

(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则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3)念去去,暮霭沉沉楚天阔。(4)穷岛屿之萦回,列冈峦之体势。(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恨相见得迟, 。(王实甫《长亭送别》)

(2)安能以身之察察, ?(《渔父》)

(3)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酌贪泉而觉爽, 。(王勃《滕王阁序》)

(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1)怨归去得疾     

(2)受物之汶汶者乎

(3)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处涸辙而相欢   

(6)声断衡阳之浦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汶汶”“夭阏”“涸辙”“衡”“浦”。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陈情表》)

(2)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3)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一煞》)

(5)真的猛士,________ 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

(6)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 管仲列传》)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淡烟暮霭相遮蔽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仓廪实而知礼节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可以联系句子的意思来记忆,特别注意通假字。如:“僮”、“茕茕”、“苍苍”(深蓝色)、“夭阏”、“暮霭”、“直面”、“仓廪”。默写完要再回头看一下,养成习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在横线处写出诗词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26.鼓瑟希, ,舍瑟而作,对曰:“ 。”

27.蟹六跪而二螯,

2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

29.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 ,宠命优渥, ,有所希冀!

30.凌余阵兮躐余行, ,援玉枹兮击鸣鼓。

3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2.地也, ;天也,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33.携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答案】

26.铿尔    异乎三子者之撰

2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8.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29.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

30.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31.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32.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3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挥斥方遒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铿”“撰”“鳝”“躁”“夭阏”“拔擢”“盘桓”“骖殪”“霾”“絷”“鹧鸪”“勘”“遒”。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