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以知之 ②大王见臣列观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遂与秦王会渑池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⑧见犯乃死,重负国
A:②⑦/①③⑤/④⑥/⑧ B:①⑦/③④⑧/②/⑤⑥ C:①⑦/③⑧/②④/⑤⑥ D:①⑦/⑤⑧/②④/③⑥
16.用斜线(/)断句: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2分)
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句式断句,例如“睹……者与之……”。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9.下列语句从句式的角度,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庭 B:不拘于时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会于西河外渑池
14.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作”、“饷”、“封”、“付”、“责”、“为”、“增”谓语,“陶公”、“母”、“吏”、“汝”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尝”、“乃”另起话题。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16.用斜线(/)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划6处)(3分)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尤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以专门之攻习,尤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夫”、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爱憎”;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译文】
欧阳修曾叹息《七略》《四部》(七略,四部都是图书分类目录),很多书只有书名,而书已经失传。他由此感慨人们的不幸,伤心于文章的不可依赖。但是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历史著作,哪怕是像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这样有名的学者所加的注释,无法领会司马迁、班固原义的情况也有十之四五。像这样专修精深的学者,也未能全理解古人的精妙,何况只是泛泛读一下而已呢?爱恨都是自己体会的。对于那些无法传世的书,令人感慨仅存书目存世;对于那些流传至今的著作,又有揣测含义失真的烦恼,所以说这是有爱有恨,爱憎不一缘故。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A:余威震于殊俗。 B: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下列文言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3分)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分)
(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3分)
(4).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3分)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3分)
(6).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3分)
(7).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3分)
(8).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弊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3分)
11.1《诗经》说:“孝子不断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说的是颍考叔这类人(情况)吧?”(诗、锡、其、句式)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克、继、其)
3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劳、之、无乃)
4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置、宁、令、陷)
5我觉得太后您为长安君考虑(打算)得短浅,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以……为、计、其)
6(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__他。(主语、死、以、非)
7汲黯力求(追求)国家少事,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常常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务、乘、间、言)
8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君主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按沿途各县顺序把他们迎送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中原)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衅、以、传、罢、中国)
11.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乐者为同,礼 者 为 异 同 则 相 亲 异 则 相 敬 乐 胜 则 流 礼 胜 则 离 合 情饰 貌 者 礼 乐 之 事 也 礼 义 立 则 贵 贱 等 矣 乐 文 同 则 上 下 和 矣 好 恶著 则 贤 不 肖 别 矣 刑 禁 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取材于《礼记·乐记》)
11. (5分)共10处,每对两处得 1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