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我离开亲戚朋友而侍奉您的原因,只是羡慕您高尚的节义。 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翻译:(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理乱政的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C: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翻译: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有德行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 D: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翻译:这是百世不解的怨恨,又是赵国的羞耻,可是大王却不懂得羞耻。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B: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 D: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公子就跟在车马以及随从人员后面,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魏无忌“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

①(赵孝成王)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②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③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④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⑤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⑥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B.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C.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D.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小题1】A

【小题2】D


解析:

【小题1】①句写赵国对公子的感激,③句写公子谦虚、自责;⑤句指士人归向公子。

【小题2】D项,“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不合原意,实际上并没有给。

[参考译文]

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公子听说后,流露出骄傲得意、自以为有功的神色。门客中有人劝说公子:“有的事情可以不忘,有的事情不可不忘。别人有恩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德于别人,希望公子忘记它。再说,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臣了。公子自以为有功而骄傲,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不应该啊。”于是公子感到有愧自责,好像无地容身似的。赵王打扫台阶亲自迎接,表示主人的礼节,引公子上西边的台阶。公子谦让一旁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自言有罪过,对魏国有罪,对赵国无功。赵王陪伴饮酒到傍晚,不忍说出献上五城,因为公子谦让。公子最后留在赵国。赵王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把信陵封给公子。自此,公子留在了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水之家。公子想见两人,两人隐匿,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所在之处,便变换服装步行前去拜访,与两人交游,十分友好。平原君知道后,对夫人说:“原来我听说夫人弟弟公子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公子竟胡乱地跟那些赌博的、卖水的交游,公子是个做事糊涂的人啊!”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公子拜谢了姐姐,准备离开,说:“我开始听说平原君贤明,所以有负魏王而救赵国,以满足平原君的心愿。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不过是图虚名,装门面的举动罢了,不是想真正求得士人。无忌在大梁时,常听说这两人很贤明,到了赵国,还唯恐不能见到。我无忌现在同他们交游,尚且害怕他们不愿意呢。现在,平原君竟以此为羞,可见,平原君不值得交往。”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夫人把这些话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便免冠谢罪,坚决留住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知道了,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投奔公子,天下的士人也归向公子,公子使得平原君的门客倒向一方。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魏。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日夜出兵往东攻打魏国。魏王十分担心,派使者到赵国请公子。公子担心魏王恼怒他,便告诫他的门人说:“谁敢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斩首。”宾客都背弃魏国来到赵国,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去。可是,毛公、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忧虑,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毁了先王的宗庙,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话未说完,公子马上改变了神色,连忙告诉管理车马的人安排车驾,赶回魏国。魏王见到公子,彼此流泪哭泣,并且把上将军的印授给公子,于是公子为将,统率五国的军队,在西河之外大破秦军,秦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终不以监门困苦而受公子财 欲以观公子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C.直上载公子上坐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D.乃谢客就车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愿枉车骑过之 ( 拜访)

B.公子颜色愈和 ( 脸色)

C.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感谢)

D.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 (有德行的人)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的一组是

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②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③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④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⑤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⑥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仁而下士,他摆下酒席,亲自去迎接魏国隐士侯嬴,侯嬴故意摆出傲慢的样子,信陵君却愈加恭敬,把侯嬴尊为上客。

B.“宾客皆惊”从侧面写出了信陵君举动的不同凡响,有力地烘托了信陵君“能下士”的特点。

C.选段中连用二十多个“公子”。称谓中流露出作者对信陵君的尊敬和钦佩之情。

D.司马迁长于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意在以信陵君的恭敬衬托侯嬴的忠诚和智谋。

:C C B D


解析:

:1.A因为/凭借B缘故/故意C都是名词,座位D靠近、登上/成就2. C告别3.①说的是诸侯因信陵君门客众多,不敢侵略魏国⑤写的是如姬报恩⑥表现的是平原君对信陵君的敬重,都不合题干要求

4.D主要是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侯生起衬托作用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很难辨别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实验上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原则( )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伪有真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很难辩别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