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解析:

(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14.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始常欲此女,与贵人 ②吕公因固留高祖 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之 ⑥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梁以此籍 ⑨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②③/④⑦/⑥/⑨

3.下列加横线的字,与“公始常欲奇此女”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吕公因固留高祖 B:避仇从之客,因沛焉 C:乃劳身 D:昔周公勤劳王室

10.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始常欲此女,与贵人 ②吕公因固留高祖 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之 ⑥贵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梁以此籍 ⑨棰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②③/④⑦/⑥/⑨

下列短语或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字活用方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衣锦还乡 ②公始常欲奇此女 ③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⑤沛公引兵西 ⑥宁许以负秦曲 ⑦星罗棋布 ⑧沛公然其计 ⑨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⑩陆行乘车

A:①⑦⑩/ ②③/ ④⑥⑧/ ⑤⑨ B:①⑤⑨/ ②⑥/ ③④⑧/ ⑦⑩ C:①⑩/ ②③④/ ⑤⑦/ ⑥⑧⑨ D:①⑤/ ②③④/ ⑥⑧⑨/ ⑦⑩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无以国骄人。 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B: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C: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 D: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是一个善良的人,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改动)

1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不行动

B.不为:准备

C.法当斩 :犯罪

D.一二日,何来谒上 :过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亦知出人也远矣

B.虽长大 舍郑以为东道主

C.诸将亡者十数 愿十五城请易璧

D.非信无所计事者 嬴而不助五国也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1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他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刘邦能够知人善任,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长处,并劝说刘邦沐浴斋戒,修筑坛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2)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14.A

15.C

16.A

17.C

18.(1)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2)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无行:没有好的品行。此处为古今异义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注意词性,如此题的无行:没有好的品行。此处为古今异义词。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其”是代词,指“他的”;后一个“其”也是代词,指“他们”。B项,前一个“若”是代词,解释为“你”;后一个“若”是连词,解释为“如果”。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解释为“用”。D项,前一个“与”是介词,解释为“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解释为“结交、亲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前一个“与”是介词,解释为“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解释为“结交、亲附”。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__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始为布衣时贫 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这段话断句主要理解句意。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表述顺序错误,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后,并没有觉察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并不是“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表述顺序错误,刘邦拜韩信为治粟都尉后,并没有觉察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并不是“他虽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依旧采纳滕公的意见,拜韩信为治粟都尉”。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小题5】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字、地名保留“韩信”“萧何”“南郑”,“奇”译为以……为奇;“至”译为到达,“闻”译为听到,“自”译为亲自。(2)“如”译为像,“王”译为称王,“必”译为如果,“所与计事”译为和您计议大事。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奇”“至”“必”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节选自《高祖本纪》)

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从王、武负贳酒 媪:对老年妇女的敬称。

B.此两家常折券弃 责:通“债”,欠款。

C.酒,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阑:尽兴,畅快。

D.单父人吕公沛令 善:与……友善,交好。

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是秦汉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十里(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为一亭之长官。

B.本文“高祖”是指刘季,这是其庙号,应该是在其去世之后才有的称呼。

C.“箕帚妾”是谦辞。字面意思是“拿着簸箕扫帚打扫房屋的小妾”,这里是吕公欲把自己女儿嫁于刘季为妻的委婉说法。

D.“龙颜”是说刘邦有帝王之相,而不是说长得像龙的形状;“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也是说刘邦孔武威严,而不是确指其身上有龙的幻影。

1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B.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C.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D.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志向不小。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这符合刘邦当时平民的身分,也可以说这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B.刘邦狡诈无赖。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他“好酒及色”,这些都暴露了他狡诈无赖的一面,也是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写作精神的体现。

C.吕公富有远见。吕公妻子想把女儿嫁给沛县县令,但吕公“见高祖状貌”后,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刘邦的面相,便执意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D.刘邦豁达大度。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这是他性格中的另一面,这也是他能容人、善用人的性格基础。

14.翻译下列句子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0.C

11.D

12.B

13.C

14.(1)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些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拜见时欺骗说)“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得分点:为-做,素-平时,易-轻视,绐-欺骗,谒-名帖/拜见。) (2)樊哙于是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立,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向上竖立,眼眶都裂开了。 (得分点:遂-于是,披-掀开,西向-向西,瞋目-瞪眼,目眦-眼眶)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解好这类题首先是熟悉几种义项,结合词性来识记。C项,“阑”:将尽。“酣”:尽兴,畅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是指其身上有龙的幻影。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备考时要积累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用法、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泗水亭长”是官职,“为泗水亭长”是指做什么官,所以排除A、C。“其”代指“刘邦”,应该和后文“其上常有龙”放一起,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进行翻译,整体上感知。然后再根据选项内容,有针对性的阅读,逐一加以分析判断。C项“吕公妻子想把女儿嫁给沛县县令”于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第一句:为-做,素-平时,易-轻视,绐-欺骗,谒-名帖/拜见。第二句:遂-于是,披-掀开,西向-向西,瞋目-瞪眼,目眦-眼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他喜欢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充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单父(shàn fǔ)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繇咸阳,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常繇咸阳,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之       哺:给人吃

D.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B。易:轻视。

5. A。“此女”“贵人”“公”分别做“奇”“与”“善”的宾语,三词后应断开。“何”表疑问,可用于句首,结合句意,应在此前断开。

6. B。原文的意思是“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并非选项所说“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7.(1)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善, 客,因 各1分,句意2分)

(2)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那经过此地的老人,给他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全部)告诉了高祖。(去,适,具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高祖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那时候电闪雷鸣,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高祖。

高祖长得很有帝王之相,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单父(shàn fǔ)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 “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们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老汉给吕后相面说:“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见了孝惠帝,说:“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子。”他又给鲁元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他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全部)告诉了高祖。高祖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走不远。”于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汉,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高祖于是道谢说:“如果真的像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您的恩德。”等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老汉的去处。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 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隆准而龙颜 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①高祖为亭长 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善于给人看相)

【小题2】(B. 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C. 作为,被。D.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小题3】无

译文: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后,他试着去做官,当了泗水亭这个地方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他喜欢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这个人很奇怪。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做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