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9—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子
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10.下面句中加点的“其”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1.指出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火尚足以明也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2.对上文第一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舍:筑舍定居)
10.C(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11 .D(A名词用作动词,命名;B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C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2.A
13.(1)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2)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
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下列加横线词语词类活用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顺流而东也。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由山以上五六里。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C.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
B.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怠:懈怠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本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①②段是记叙部分,先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然后记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B.文章第③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一个“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转入议论,阐述了要实现目标,“志”“力”“物”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C.文章第④段借“仆碑”抒发感慨,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提出了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D.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记游与说理并重,以记游的内容为喻,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分)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5分)
4.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5 D【解析】名:命名,动词。
6.D【解析】D项“记游与说理并重”不恰当,本文应该是以说理为目的,记游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7.(1)我们出来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没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5分,关键词:“咎、其、尽”各1分,句意2分)
(2)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而且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5分,关键词“而”1分,“非常之观”2分,句意2分)
4.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10分,每题1分)
(1)浮图: (2)卒:
(3)以故: (4)盖:
(5)穷: (6)怠:
(7)且 (8) 十一
(9) 加少: (10)明:
(1)浮图: 和尚 (2)卒:死 (3)以故:因此
(4)盖:大概由于 (5)穷:走到尽头 (6)怠:懈怠
(7)且:将要 (8) 十一:十分之一
(9) 加少:更加少 (10)明:照明
【解析】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北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D.有碑仆道,其文漫(模糊)灭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当其欣于所遇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不能喻之于怀
【小题】B
【小题】D
【小题】A
解析:
【小题】略
【小题】略
【小题】略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解析:
无
补出下列文中空缺的部分。
3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
3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
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3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3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
修·伶官传序》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