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到通州,几不纳死/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B:经北舰十余里,巡船所物色/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C:不幸吕师孟构恶前/激义而死焉者也 D:维扬帅下逐客令/佯狂不知所

下列加点的“为”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以俭为美。 ②吾记天圣公为群牧判官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公为我献之 ⑤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⑥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⑦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⑧今日嬴之为公子足矣。 ⑨窃为大王不取也。 ⑩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11古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A:①②⑦⑨○11/③④⑤⑥⑧/⑩ B:①②⑦⑧⑨○11/③④⑤⑥/⑩ C:①②⑦⑧○11/③④⑥⑨/⑤⑩ D:①②⑦○11/③④⑤⑥⑧⑨/⑩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 )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为了) C: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D: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选出与“故莫能知”中的“故”的意义不相同一项是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 C:故谴将守关者 D:轩东故尝为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为 旌:表扬 B.去今之而葬焉 墓:筑墓

C.而扑之 抶:鞭打 D.诛五人 按:按照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请罪于先人

B.敛赀财送其行 虽董之严刑

C.则噪相逐 夜,缒

D.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之奈何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14.章主要写“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这部分为什么要写“吴民暴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按诛”?

11.D

12.C

13.①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②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14.①“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作者写反暴斗争,不单写五人,而先写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这就十分有力地表现民心所向、正义所在,说明五人的斗争事业与“吴之民”紧紧地连在一起的。②五人“按诛”是这场斗争的结局,反衬阉党以“吴民之乱”的罪名,“按诛五人”的卑鄙无耻,倒行逆施。③前面点出五人之精神,这里再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而杀害的时候,才一一列举了他们的姓名,大书而特书,并有“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一句与首段“墓而葬”照应。(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D项,按:追究、查办。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B项,以,表目的连词 \介词,用;D项,为,是 \介词,对。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皦皦”“发”“函”“卒”。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题内容考核题。理解时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紧抓题干——“吴民暴动”,五人“按诛”。着重分析“吴之民”与“五人”的关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卒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2.加横线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激昂大义,蹈死不 相如召在赵御史

B.五人之死 秦人之,亦不甚惜

C.忠义于朝廷 虽又槁,不复挺者

D.然五人之刑也 北邀国者相见

13.加横线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谈笑死 醉则更相枕

C.发志士之悲哉 皆出于此乎

D.而五人生编伍之间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14.最后两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评价五人从容临难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A

13.B

14.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五人激昂大义与缙绅易志变节,五人视死如归与高官辱人贱行,五人庸碌地活着与为正义而死的强烈对比,突出来五人的高风亮节,同时也告诫世人,平民百姓不同的生和死对国家的重大关系。

【解析】

12.

试题分析:A顾:回头看;B和……比/看;C暴露/暴晒;D 临/执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一次多义。

13.

试题分析:A 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的;B 连词,表修饰;C 代词,他们的/句首语气副词,表猜测;D 介词,在/介词被。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此题考核课本中的例句,重点记忆。

14.

试题分析:答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分析并说明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手法题注意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说明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5分)

五人墓碑记 张 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所为 旌:表扬 B.为之义 声:伸张

C.既而以吴民之乱于朝 请:请求 D.且诏纷出 矫:假托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永嘉

B.况草野无闻者欤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买五人之头函之 北驱予并往,不在使者之目

D.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几不纳死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6.运用正反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结合上面的文段作具体分析。(3分)

13.C

14.D

15.(1)这时凭借大中丞的身份安抚江苏一带(老百姓)的人是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周公被逮捕这件事就是由他所主使的。(或“这时凭借大中丞的身份担任江苏一带巡抚的人是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周公被逮捕这件事就是由他所主使的。”)

(2)魏忠贤叛乱时,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在)这么大的天下,又有几个人呢?

16.①以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作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②以五人的从容临难与缙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请:申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D“以”连词,因为。A介词,向;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以不译。B结构助词“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起承接作用;连词,表转折作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是时”译为“在这时”、“ 以”译为“凭借”、“ 使”译为“主使”。(2)句中关键词“乱”译为“叛乱”、“缙绅”译为“士大夫”,“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式也要调整过来。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技法,回答是说明什么和什么对比,然后分析作用。以五人之死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作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以五人的从容临难与缙绅的失节附逆作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正义而死的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五人墓碑记①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噭噭②,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③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④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⑤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⑥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⑦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①天启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__宦官统治的斗争。②噭(jiǎo)噭:光洁,明亮。这里指显赫。③缇骑(tí jì):穿橘红色衣服的朝廷护卫马队。明清逮治犯人也用缇骑,故后世用以称呼捕役。④抶(chì)而仆之:抶,击。⑤溷(hùn)藩:厕所。⑥脰(dòu):颈项,头颅。⑦圣人:指崇祯皇帝朱由检。投缳,上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旌其所为 旌:表彰 B.抶而仆之 仆:使……倒下

C.且矫诏纷出 矫:假托 D.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屈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独五人之噭噭,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B.敛赀财以送其行 谈笑以死

C.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谁为哀者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评述五人“大义”表现的一组是( )

①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④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位义士是被道义激奋而慷慨赴死的,死后名垂后世,比那些生来虽然富贵但是死后湮没无闻的人的人生有意义。

B.吴地百姓痛殴捕役,因而五位义士被说成作乱而斩首示众,他们死得从容,一个有名望的人出钱买下他们头颅,使他们的尸身得以保全。

C.五位义士抗暴之行有力地打击了阉党的气焰,对于阻止魏忠贤的逆谋发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更诠释了“匹夫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D.五义士保护的周顺昌因忠义精神被朝廷表彰,荣于身后;所以五位义士也被朝廷追封,可以公开姓名,受四方志士的祭拜。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9.D

10.A

11.C

12.D

13.(1)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激奋,踏上死地毫不顾惜,这又是什么缘故呀?

(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们写了这篇碑记,并借它来阐明牺牲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有重要作用啊。


解析:

9.应解释为“使……拜倒(表示敬意”。)

10.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B项的“以”前者表目的,后者表修饰。C项的“于”前者是介词表被动,后者是介词,可以译为“向”。D项的“为”,前者是介词,“替”,后者表判断,相当于“是”。

11.②“声义”的对象是周顺昌,④是说周顺昌的,⑤是感叹当时的“缙绅”多数不能保守节操的。

12.“所以五位义士也被朝廷追封,可以公开姓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被朝廷追封”文中无据,“可公开姓名”是对原文“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的误解。

13.(1) “素”、“训”、被动句、“蹈”、“曷”,五个要点每点1分。

(2)所 “徒”、“记”、“明”、“死生之大”、尾句,五个要点每点1分。

【参考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当局请示,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够隆重呀!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中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爪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__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衔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木匣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在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不顾惜,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上吊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所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悼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们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文言文阅读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延,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除:治,整理

B.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匿:藏,躲藏

C.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廷,按诛五人 按:查究,追究

D.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看看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 去今之墓而葬焉 /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 不能容于远近 / 某所,而母立于兹

D.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起视四境,则秦兵又至矣。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 此三者,吾遗恨也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解析:

【小题】D(视:比较)

【小题】A(判断句+被动句/普通句式。B定后, C状后,D判断)

【小题】B(皆连词,表顺承,均可不译。A连词,表目的/连词,表修饰。C介词,被/介词,在。D助词,取独/助词,定后标志)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贤士大夫向有关当局请示,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够隆重呀!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这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为时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那班富贵之士和志得意满。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人名声皎如白日,是什么缘故呢?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阉党抓牙红衣马队按着剑把上前喝问道:“谁在替他哀哭?”大家再也不能忍受,就把他们__在地。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这巡抚躲到厕所里才逃脱了。不久,他以苏州老百姓暴动的罪名向朝廷诬告请示,追究这件事,处死了五人,他们名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而,(他们的堂堂正气是压不倒的)这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昂然自若,喊着巡抚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示众,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个人的首级用匣子盛好,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唉!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官僚们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又有几个呢?而这五个人生于民间,平素没有听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奋,踏上死地毫无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呀?况且,当时假传的圣旨纷纷发出,株连同党的搜捕遍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魏阉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等到当今皇帝即位,就在路上上吊了,这不能说不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有的脱身逃跑,不能为远远近近的地方所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装疯出走,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因此,周蓼洲先生,他的忠义显扬于朝廷,赠赐的官爵谥号美好而高贵,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坟(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说,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终老于家中,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奴仆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掉惜,抒发他们那有志之士的悲愤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前面提到的)贤士大夫是:太仆卿吴因之先生,太史文文起先生,姚孟长先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缇骑按剑而前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能以足音辨人 请以民情上闻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其制稍异于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