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注] ①庄、岳:齐国街里名。

断句——一齐 人 傅 之 众 楚 人 咻 之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齐 也 不 可 得 矣 引而 置 之 庄 岳 之 间 数 年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楚 亦 不 可 得 矣。

12、B(怨,恨)

13、C(①③不能体现)

14、①这时,秦军很强大,常常乘胜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

②(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侵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③何况乡间没有声誉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1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每处1分,不该划线处划线每处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

【译文】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 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庞葱与太子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1)解释融点的词。(每词l分,共2分)

①庞葱与太子于邯郸 质: ②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 去:

(2)请根据上文,解释成语“三人成虎”的意思。(2分)

(1)做人质     距离    【各1分】

(2)比喻谣言和讹传广为散播,就能使人们把它们当事实。【意思对即可,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共19分)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辱以予 顾:探望

B.、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C.、且得罪 重:加重

D.、并苏君以为何如也 示:给……看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予知生

今者出,未辞也,为奈何

B.、 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

C.、 既得之心矣

青出蓝而胜于蓝

D.、 其材力之放纵

悚然听之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生在快要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 作者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6.【答案B】解析:称,称赞。

17.【答案C】解析:A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B前一个“其” 表希望语气副词, 后一个“其”为代词;C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从”; D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连词,后一个“而”为修饰性连词。

18.【答案D】解析: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叹、抑扬吞吐,比较含蓄委婉,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泄无遗。

19.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20.(1)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奇特(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⑵ 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王羲之《兰亭集序》)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1)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过去(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顷刻之间已经成为陈迹,而且还不能不因此发生感慨。

(3)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其”“不得”“游之乐”,(2)“所欣”“俯仰”“以”,(3)“逝者”“盈虚者”“消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18.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19.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8.择友

19.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要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

18.试题分析: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难点,要正确解答题目,除了有较好的文言功底外,还要对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比较熟悉。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仅要能背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了解其思想的精华和形成的过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1.用斜线“/”给上面文青文中的面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2.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限填城市名)(1分)

23.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24.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21.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22.洛阳

23.C

24.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首先是应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贯通下来,以了解所给句子的大体意思。断句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以名词为立足点,分清其谓语与宾语,断句就相对容易多了。如本句中的琰、董卓、伯喈等,它们都在句子中作主语,因此在其前应断开,其后看其管辖范围,然后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B级。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东京,在汉朝时,西汉以长安为都城,东汉以洛阳(当时称雒阳)为都城,称“西京”和“东京”,两个首都合称“两京”。 宋朝, 东京(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是今天河南开封。因此,答洛阳或开封都应算答对。这类题,借的是平时的积累沉淀。

考点:识记常见文化常识。能力为识记A级。

23.试题分析:《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注意题干,依据材料的要求,“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连载之本传”,可知为《后汉书》 。《后汉书•列女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出现于正史中的女性类传,它继承了西汉刘向《列女传》的书写传统,又折射着新的时代特征。

考点:识记中外常见文学常识。能力为识记A级。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需对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材料中苏东坡提出三个理由证明《悲愤诗》非蔡琰所作:一是《悲愤诗》明白感慨,不似东汉诗风格;一是家庭方面的影响;一是既然蔡琰是为匈奴所掠,但“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答题时,还应该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一是哪几个方面,需进一步来概括;二是不超过20个字,语言要概括简洁。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0分,每小题1分)

(1)六国互丧,赂秦耶(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4)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5)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6)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蒙其泽矣(7)早织而缕,而幼孩(8)异乎三子者之

(9)先妣之甚厚(10)去,以手阖门

(1)率: 全都,一概。(2)厌:满足。(3)速:招致。

(4)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5)旅食:在外地谋生。

(6)克:能够。(7)字:养育。(8)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9)抚:对待。(10)比:及、等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中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能力,只要认真读过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省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取材于《渑水燕谈录》)

元丰中,丞相曾鲁公卒/尚书百官谥之/始曰忠献/礼官刘挚驳曰/丞相位居三事/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家累千金/未尝济一物/安得谓之献/众不能夺其议/改谥曰宣靖。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句子,其次可以借助句首句末词来辅助断句。如:“曰”“安”。另

外还可借助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辅助断句。如:不闻荐一士/安得谓之忠;未尝

济一物/安得谓之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10)

(1)彼斯何? (2)泰如天地 (3)非及向时之士也

(4)正襟坐 (5)道之不传也久矣 (6)副有罪,当相

(7)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以此心意 (9)扶辇下 (10)之二策

(1)通“辂”,大车  (2)坏运气       (3)以前,从前,昔时

(4)端正            (5)从师学习     (6)连坐。指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

(7)经由,通过      (8)放,安       (9)殿阶,台阶    (10)比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中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能力,只要认真读过原文,根据上下文意思即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

②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是敬畏的观点,认为要敬畏地位高的人,要敬畏圣人的话;孟子则不但不敬畏,而且要藐视他,不要被他的威势所吓倒,他认为,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每点各1分,共2分)

现实生活中,面对地位比我们高的人,不管他身世多么显赫,也不要显出刻意的谦卑(低三下四、阿谀奉迎),要不卑不亢,要有自信。(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观点2分,阐述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重点是对这三句话的翻译和理解。要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天命、大人、圣人、狎、藐、巍巍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成理,能够传递正能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附【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辱圣人之言。”

②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③孟子说:“哪有什么同别人不一样的呢?尧、舜都是同普通人一样的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