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说明了什么?
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使至塞上》----王勃----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爱莲说》----周敦颐----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3.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
1.东晋(晋) 陶渊明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3.怡然自乐
(2014·株洲中考)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便要还家 ( )
②乃不知有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译文:
3.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答:
1答案:①通“邀”,邀请 ②竟然
2答案: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3答案:要点:①政治__;②寄托理想;③报国无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⑴忘 路 之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⑷闻之,欣然规往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3分)
⑴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1分)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2分)
13.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9.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每空1分)
10.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⑷计划,规划。(每空1分)
11.(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2分)
12.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1分)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分)
13.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3分)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的“ , 。”一句对此作了印证。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原文默写
①《桃花源记》中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
②《桃花源记》中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
渔人:①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
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