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子继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之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之已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节)

①子卿:指苏武  ②虚心:一心向往  ③忽忽:发狂的样子 ④亲近:皇帝的近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陵与子卿 ②闻之已嫁矣

③武父子功德 ④诚

2.选出与“闻之已更嫁矣”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久之  B.单于使陵之海上

C.空自苦亡人之地   D.虽蒙斧钺汤镬,诚乐之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平素,向来  ②重新   ③通“无”,没有   ④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2.D

3.臣子侍奉君主,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希望你不要再说了。(事、犹、恨、愿每个关键词半分,句子通顺一分)

4.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英雄(或忠君爱国),能结合选文进行分析再得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2.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翻译原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

②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译:
(2)请评述孔子对颜渊的态度。

答:

(1)【译文】1.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2.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2)孔子非常爱颜渊。颜渊的死,孔子非常悲痛,但对厚葬颜渊,孔子认为不对,因为这样做不符合礼的规定。

翻译下面句子: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到近郊去,只需准备一日之粮,(回来)肚子还很饱。

②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抢夺 ②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③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④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格 ⑤子为父死,无所 恨:遗憾 ⑥衡少善文 属:连缀

A:①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1)以上最能反映“正名”具体内容的一句话是

(2)为何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以上最能反映“正名”具体内容的一句话是。

(2)为何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

(1)以上最能反映“正名”具体内容的一句话是。

(2)为何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就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是实现儒家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孔子非常重视正名。


解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 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 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