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ò)中、日中、日昳(diã)、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①《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下午17是至19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贼易之 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 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 走:
4.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译文:
1. D
2. C
3.①易:轻视;②将:率领,带领;③生:使……活;④走:逃跑。
4.(1)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得分点:诘;色)
(2)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得分点:据;者)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6.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 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 将:
③今公生之 生: ④众惊,将走 走: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6.(2分)D
7.(2分)C
【参考译文】李愬来到唐州,亲自去看望将士们,慰问抚恤受伤和生病的人,不摆威严的架子。有人进言说军中政事不够整肃,李愬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袁尚书专门用恩惠安抚敌人,敌人轻视他,(现在,)敌人得知我来了,必定要增设防备,我故意让敌人看到我军不够整肃。他们必定认为我是懦弱而又懒惰的,此后才能够设法对付他们。”敌人果然轻视李愬名望与官位卑微,便不再作防备。
李愬策划袭击蔡州,派遣马少良率领骑兵十余人巡回侦察,遇到丁士良,与(他)交战,将他擒获。丁士良是吴元济骁勇善战的将领,经常危害东部的唐州、邓州等地。大家请求将丁士良的心剜出来,李愬答应下来。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李愬说:“丁士良真是一位大丈夫!”(他)命令为丁士良松绑。于是,丁士良主动说:“昨天我力不能支,又被您所擒获,我也料想这次可要被处死了,现在您又让我存活下来。请让我竭尽死力来报答您的恩德。”于是,李愬将衣服和器具又给了他,任命他为捉生将。
每当李愬得到归降的士兵,一定要亲自领来询问淮西的底细,因此他对敌方的地形和兵力分布都了解清楚了。
李愬准备攻打吴房县。众将领都说:“今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啊。”李愬说:“我们兵马为数较少,正面作战,兵力不够用的,适于采取出其不意的行动。”于是,李愬率军前往,攻克了吴房的外城,剩下来的吴房兵马防守内城,不敢出战。李愬率领兵马撤回,以便诱使吴房兵马出动,淮西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骁勇的骑兵五百人在背后追击。大家惊惶失措,准备逃走,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大家返回军中尽力作战,孙献忠阵亡,敌人这才撤退。
8.(4分)①易:轻视;②将:率领,带领;③生:使……活;④走:逃跑。(每个1分)
9.(4分)(1)不久(李愬)呼唤丁士良(上来)并责问他,丁士良没有畏惧的神色。(得分点:诘;色)(2分)
(2)李愬跳下马靠着胡床,下命令说:“有胆敢退却的人,一律斩首!”(得分点:据;者)(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 )
①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平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译文: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译文: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译文:
1.A(整顿)
2.C(排除①⑤,①是李愬自请平叛,⑤是吴秀琳的建议)
3.B(“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有误,叛军并未士气低落,文中“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卑弱之势”是指唐军,且叛军“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
4.(1)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
(2)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3)李愬在空闲时常召见李祐,屏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
附参考译文:
李愬凭父亲的功德而得到官职出仕,被授官卫尉少卿。李愬善于谋略,精于骑射。元和十一年,朝廷出兵讨伐蔡州吴元济。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朝廷又命袁滋为统帅,袁滋作战也没有成效。李愬向皇帝上奏章自荐,希望能到军中效力。宰相李逢吉亦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于是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唐军兵士在遭受挫败之后,士气不振,李愬料想到了这样的情况,就不去整顿军队。有人认为他不当不整顿军队,愬曰:“叛贼正安于袁尚书指挥作战的宽缓,我不想使他们改得加强防备。”于是就欺骗三军说:“皇上知道我软弱,能承受战败之耻,所以让我来抚慰你们。作战,不是我的事情。”兵士们都相信了并因此都很高兴。对于受伤的士兵,李愬亲自安抚他们。叛贼以为曾经打败过将军袁滋,又因为李愬的名望不是他们所畏惧的,所以并不怎么加强防备。李愬沉着勇敢,长于谋划,能以诚心对待兵士,所以能够发挥兵士们的低下败落的士气,出乎叛贼的意料。过了半年,李愬觉得军队可以承担作战任务了,武器装备也准备充足了,于是就计划奇袭蔡州。李愬先前俘获了叛贼的将军丁士良,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丁士良为之感动,就说:“叛贼的将军吴秀琳统领几千军兵,难以迅速击败他。我能够使吴秀琳投降。”李愬听从了他的意见,十二月,吴秀琳率领三千军兵来降。李愬就派吴秀琳的军队进攻吴房县,占领了它的外城,得胜而收兵。有人劝李愬乘势进军攻下吴房县,李愬说:“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
当初,吴秀琳投降时,李愬单人独骑至他的营寨前与他谈话,并亲自解开他的绑缚,让他暂任秀衙将。吴秀琳感激他的恩遇,希望能立功来报效。他对李愬说:“如果想要击败叛贼,必须得到李祐,我是无能为力的。”李祐是叛贼的骑兵将军,有胆识才略,守卫兴桥栅,常常侮辱蔑视官军,往来无法防备。李愬召来他部下的将军史用诚告诫他曰:“现在李祐率领他的军队获在张柴收割麦子,你可以率领三百骑兵埋伏麦田旁的树林中,再派士兵让他在麦田前摇动军旗,显示将要焚烧麦田。李祐向来轻视我军,一定会轻率地前来追击,你率领轻装的骑兵突袭他,一定会俘获李祐。”史用诚等按照他的预料,果然擒获了李祐而回。李愬亲自解除李祐的绑缚,并以待宾客的礼仪对待他,让他暂任散兵马使,允许他佩刀巡视警戒,可以自由出入中军帐中,对他一点也没有猜忌防范。李愬有空闲时常召见李祐,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李愬更清楚地了解叛贼的虚实情况。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武为唐军各部之首,叛贼用全部精兵抵御李光颜。因此李愬乘着叛贼对自己没有防备,十月,准备奇袭蔡州。十日夜晚,夜色阴暗,下着雨雪,李愬让李祐率领突击将士三千人作为先锋,李愬亲自率领中军出征。叛贼依仗着吴房县的坚固,安逸自在,没有一个人发觉。李祐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勇敢精锐的将士们跟从着他,全部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登上了城门。吴元济投降了,李愬就用囚车把他押送往京城。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
A
“利其然”是“认为这样做有利”的意思,“利”,形容词用作“意动”;例“活之”是“使之(他)活”的意思,“活”用作“使动”。 句中主语“春风”是指物,“春风”使江南岸发生了变化(绿),因而“绿”用作“使动”。再如前例中“父”指人,主语(父)主观上认为“其然”有利,因而“利其然也”的“利”是意动用法。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
A.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李元济雪夜入蔡州》)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C.吾从而师之。(《师说》)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A
A、(使……下来)本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为意动用法
B、(把……当作宾客)
C、(以……为师)
D、(以……为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以袁滋代将,复无功。愬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亦以愬可用,遂为隋、唐、邓节度使。愬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或有言者,愬曰:“贼方安袁公之宽,吾不欲使震而备我。”士伤夷病疾,亲为营护。蔡人以尝败辱霞寓等,又愬名非夙所畏者,易之,不为备。愬沉鸷,务推诚待士,故能张其卑弱而用之。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粟帛遣还。
初,吴秀琳降,为愬策曰:“必破贼,非李祐无与成功者。”祐,贼健将也。愬候祐护获于野,遣史用诚以壮其骑三百伏其旁,见羸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用诚禽而还。诸将素苦祐,请杀之,愬不听。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祐之罚,将吏杂然不解。愬力不能独完祐,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诏释以还愬。愬乃令佩刀出入帐下,署六院兵马使。祐捧檄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
(《新唐书·李愬传》)
[注]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 易:撤换。
B.诸将素苦祐 苦:为……所苦。
C.愬力不能独完祐 完:保全。
D.愬知其隙可乘 隙:机会。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愬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羸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B.李愬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祐; 后来李祐在打蔡州时起了重要作用。
D.李愬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元济调用全部精锐__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
4 A(易:轻视。) 5 C(④是说行军过程,而非谋略;⑥是李祐的行为而非李愬的。)
6 B(“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所说的是投降的士兵,不是部下。)
7.(1)(李愬)就给李祐戴上刑具把他送到朝廷,上奏章说如果杀死李祐,就没有和他一起共同 消灭蔡州敌人的人了。(械、表、必、无与,各1分,句意1分。)
(2)李愬更改了旧令,对于所有谍报人员都加以安抚,所以那些谍报人员反而将敌方的情况报告 给李愬,李愬更加了解了叛军的虚实。(刊、一切、效、悉,各1分,句意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 易:撤换。
B.诸将索苦裙 苦:为……所苦。
C.想力不能独完裙 完:保全。
D.想知其隙可乘 隙:机会。
16.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翘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赢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想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
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B.李椒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
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梧;后来李
祐在打蔡州时超了重要作用。
D.李悲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阮济调用全部精锐__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
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槭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 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
【答案】
15.A
16.C
17.B
18.(1)(李愬)就给李祐戴上刑具把他送到朝廷,上奏章说如果杀死李祐,就没有和他一起共
同消灭蔡州敌人的人了。(械、表、必、无与,各1分,句意1分。)
(2)李愬更改了旧令,对于所有谍报人员都加以安抚,所以那些谍报人员反而将敌方的情况报告给李
愬,李愬更加了解了叛军的虚实。(刊、一切、效、悉,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A.易:轻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C.④是说行军过程,而非谋略;⑥是李祐的行为而非李愬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原文分析可知,B.“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所说的是投降的士兵,不是部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械、表、必、无与,(2)刊、一切、效、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愬,字元直,有谋略,擅长骑马射箭。宪宗讨伐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失败以后,用袁滋代替他做了统帅,又没有取胜。李愬主动请求一试,宰相李逢吉也认为李愬可以任用,于是任命他担任隋、唐、邓节度使。李愬因为军队刚刚受挫,士气没有全恢复,于是不安排巡逻的队伍。有人提出异议,李愬说:“叛贼刚安于袁公的宽疏,我不想让他们受到惊动而来防备我。”士兵受伤生病,他亲自照料护理。蔡州的人因为曾经打败了高霞寓等人,而且李愬的名声不是他们平素畏惧的,很轻视李愬,不加防备。李愬性情沉稳而凶猛,他以诚心对待士卒,所以能够使地位卑微、力量弱小的士兵振作起精神而使用他们。蔡州的叛军士兵来投降,李愬常任其自便,有的降兵,其父母或孩子死去而无力埋葬的,就发给粮食、布帛,打发他们回家。
当初,吴秀琳投降,向李愬建议说:“如果要打败蔡州的叛军,没有李祐就没有与你一起成功的人。”李祐,是叛军中骁勇的将领。李愬探听到李祐在郊野守护庄稼,就派遣史用诚率领三百名精壮的骑兵埋伏在旁边,让羸弱的士卒装作要放火烧庄稼和收庄稼的样子,让李祐看到,李祐果然轻率地出击,史用诚将他擒获而回。诸位将领平时为李祐所苦,请求杀死他,李愬不听。恰逢天降大雨,从五月到七月不停,军中将士认为这是上天对不杀死李祐的惩罚,将官们议论纷纷无法制止。李愬尽了力也不能独自保全李祐,就给李祐戴上刑具把他送到朝廷,上奏章说如果杀死李祐,就没有与他一起共同消灭蔡州敌人的人了。皇帝下诏书释放了李祐,把他送还给李愬。李愬让李祐佩带刀剑出入帐下,担任六院兵马使。李祐手捧诏书感激得哭泣,诸位将领才不敢再有议论,因此才确定了袭击蔡州的策略。过去规定,胆敢释放间谍的人灭族。李愬更改了旧令,对于间谍全部加以安抚,所以那些间谍反而将敌方的情况报告给李愬,李愬更加了解了叛军的虚实。
当时,李光颜出战多次获胜,吴元济把精锐__全都派出,驻扎在洄曲来抗击光颜。李愬知道这个机会可以利用,就派遣从事郑澥去见裴度,报告军队出发的日期。军队在夜里出发,李祐率领三千突将为前锋,李愬率领三千人马为中军,田进诚率下军殿后。刚出发时,有官吏询问前进的方向,李愬说:“到蔡州捉拿吴元济!”行进了七十里,半夜时分到达悬瓠城,雪下得很大,城边都是养鹅的池塘,李愬命令赶打那些鹅,用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叛军依仗吴房、朗山的守护,安然无人发觉官军。李祐等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士卒跟随着他们,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打开城门,留下人拿着木柝像平常一样击柝报时。黎明,雪停了,李愬进驻吴元济的外宅。蔡州的官吏惊慌地说:“蔡州城失陷了!”吴元济还不相信,田进诚的军队迫近了蔡州。田进诚火烧了南城门,吴元济认罪投降,从城上顺梯而下,被关入囚车送往京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愬,字元直,有筹略,善骑射。宪宗讨吴元济①,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祐,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悉锐卒屯洄曲以抗光颜。想知其障可乘.乃遣从事郑辨见襄度告师期。师夜起,祜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您串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始发,吏请所向,恕曰:“入蔡州取是元济!”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窟令击之,以乱军声。赋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祜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九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想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田进诚兵薄之。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新唐书·李愬传》)
[注] ①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浊南)。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不为备 易:撤换。
B.诸将索苦裙 苦:为……所苦。
C.想力不能独完裙 完:保全。
D.想知其隙可乘 隙:机会。
16.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李翘的“筹略”的一项是(3分J
①以其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
②贼来降.辄听其便
③见赢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
④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
⑤城旁皆鹅鹜池,想令击之,以乱军声
⑥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敢于担当。在前线将领讨贼无功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又经宰相李逢吉的举荐。
担任节度使.最终灭敌立功。
B.李椒关爱部下。对那些受伤生病的,他亲自照料看护;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他发给粟
帛,允许他们回家照顾亲人。
C.李愬知人善任。他采用降将吴秀琳的建议捕获李祐;拒听杀祐建议,反而厚待并重用李梧;后来李
祐在打蔡州时超了重要作用。
D.李悲善于用兵。当他知道吴阮济调用全部精锐__抵抗李光颜时,就冒着大雪,连夜奔袭,一举攻
下蔡州,吴元济只得请罪投降。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槭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诛蔡者。
(2) 想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想益悉贼虚实。
【答案】
15.A
16.C
17.B
18.(1)(李愬)就给李祐戴上刑具把他送到朝廷,上奏章说如果杀死李祐,就没有和他一起共
同消灭蔡州敌人的人了。(械、表、必、无与,各1分,句意1分。)
(2)李愬更改了旧令,对于所有谍报人员都加以安抚,所以那些谍报人员反而将敌方的情况报告给李
愬,李愬更加了解了叛军的虚实。(刊、一切、效、悉,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 A.易:轻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所作的深化了的进一步分析能力的考查。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该考点采用的题型是定向考查,通常是给出多个句子,交叉排列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现或说明文中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行为特点等的一组。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结合语境可知,C.④是说行军过程,而非谋略;⑥是李祐的行为而非李愬的。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结合原文分析可知,B.“对那些家中有年迈父母或孤儿的”所说的是投降的士兵,不是部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械、表、必、无与,(2)刊、一切、效、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李愬,字元直,有谋略,擅长骑马射箭。宪宗讨伐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失败以后,用袁滋代替他做了统帅,又没有取胜。李愬主动请求一试,宰相李逢吉也认为李愬可以任用,于是任命他担任隋、唐、邓节度使。李愬因为军队刚刚受挫,士气没有全恢复,于是不安排巡逻的队伍。有人提出异议,李愬说:“叛贼刚安于袁公的宽疏,我不想让他们受到惊动而来防备我。”士兵受伤生病,他亲自照料护理。蔡州的人因为曾经打败了高霞寓等人,而且李愬的名声不是他们平素畏惧的,很轻视李愬,不加防备。李愬性情沉稳而凶猛,他以诚心对待士卒,所以能够使地位卑微、力量弱小的士兵振作起精神而使用他们。蔡州的叛军士兵来投降,李愬常任其自便,有的降兵,其父母或孩子死去而无力埋葬的,就发给粮食、布帛,打发他们回家。
当初,吴秀琳投降,向李愬建议说:“如果要打败蔡州的叛军,没有李祐就没有与你一起成功的人。”李祐,是叛军中骁勇的将领。李愬探听到李祐在郊野守护庄稼,就派遣史用诚率领三百名精壮的骑兵埋伏在旁边,让羸弱的士卒装作要放火烧庄稼和收庄稼的样子,让李祐看到,李祐果然轻率地出击,史用诚将他擒获而回。诸位将领平时为李祐所苦,请求杀死他,李愬不听。恰逢天降大雨,从五月到七月不停,军中将士认为这是上天对不杀死李祐的惩罚,将官们议论纷纷无法制止。李愬尽了力也不能独自保全李祐,就给李祐戴上刑具把他送到朝廷,上奏章说如果杀死李祐,就没有与他一起共同消灭蔡州敌人的人了。皇帝下诏书释放了李祐,把他送还给李愬。李愬让李祐佩带刀剑出入帐下,担任六院兵马使。李祐手捧诏书感激得哭泣,诸位将领才不敢再有议论,因此才确定了袭击蔡州的策略。过去规定,胆敢释放间谍的人灭族。李愬更改了旧令,对于间谍全部加以安抚,所以那些间谍反而将敌方的情况报告给李愬,李愬更加了解了叛军的虚实。
当时,李光颜出战多次获胜,吴元济把精锐__全都派出,驻扎在洄曲来抗击光颜。李愬知道这个机会可以利用,就派遣从事郑澥去见裴度,报告军队出发的日期。军队在夜里出发,李祐率领三千突将为前锋,李愬率领三千人马为中军,田进诚率下军殿后。刚出发时,有官吏询问前进的方向,李愬说:“到蔡州捉拿吴元济!”行进了七十里,半夜时分到达悬瓠城,雪下得很大,城边都是养鹅的池塘,李愬命令赶打那些鹅,用来掩盖军队行进的声音。叛军依仗吴房、朗山的守护,安然无人发觉官军。李祐等在城墙上挖洞率先登城,士卒跟随着他们,杀死了守城门的士兵,打开城门,留下人拿着木柝像平常一样击柝报时。黎明,雪停了,李愬进驻吴元济的外宅。蔡州的官吏惊慌地说:“蔡州城失陷了!”吴元济还不相信,田进诚的军队迫近了蔡州。田进诚火烧了南城门,吴元济认罪投降,从城上顺梯而下,被关入囚车送往京城。
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愬以父荫起家,授卫尉少卿。愬有筹略,善骑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讨蔡州吴元济[注]。七月,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战败,又命袁滋为帅,滋亦无功。愬抗表自陈,愿于军前自效。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充随唐邓节度使。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或以不肃为言,愬曰:“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乃绐告三军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抚养尔辈。战者,非吾事也。”军众信而乐之。士卒伤痍者,愬亲自抚之。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忽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愬沉勇长算,推诚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势,出贼不意。居半岁,知人可用,完缉器械,乃谋袭蔡。尝获贼将丁士良,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士良感之,乃曰:“贼将吴秀琳总众数千,不可遽破者。士良能降秀琳。”愬从之,十二月,吴秀琳以兵三千降。愬乃以秀琳之众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或劝愬遂拔吴房,愬曰:“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吴秀琳之降,愬单骑至栅下与之语,亲释其缚,署为衙将。秀琳感恩,期于效报,谓愬曰:“若欲破贼,须得李佑,某无能为也。”佑者,贼之骑将,有胆略,守兴桥栅,常侮易官军,去来不可备。愬召其将史用诚诫之曰:“今佑以众获麦于张柴,尔可以三百骑伏旁林中,又使摇旆于前,示将焚麦者。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尔以轻骑搏之,必获佑。”用诚等如其料,果擒佑而还。愬解缚而客礼之,署为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略无猜闲。愬乘间常召桔,屏人而语,或至夜分。愬益知贼中虚实。
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勇冠诸军,贼悉以精卒抗光颜。由是愬乘其无备,十月,将袭蔡州。十日夜,阴晦雨雪,以李佑率突将三千为先锋,愬自帅中军而行。贼恃吴房之固,晏然无一人知者。李佑坎墉而先登,敢锐者从之,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元济请罪,乃槛送京师。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三)
[注]吴元济,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长期割据蔡州(今河南汝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愬揣知其情,乃不肃部伍 肃:恭敬
B.乃绐告三军日 绐:欺骗
C.秀琳感恩,期于效报 期:希望
D.佑素易我军,必轻而来逐 易:轻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愬“有筹略”的一组是( )(3分)
①愬抗表白陈,愿于军前自效
②贼方安袁尚书之宽易,吾不欲使其改备
③战者,非吾事也
④攻吴房县,收其外城,胜捷而归
⑤若欲破贼,须得李佑
⑥尔以轻骑搏之,必获祜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廷出兵讨伐叛将蔡州吴元济,两任统帅作战不利。李愬上奏自荐,宰相李逢吉认为李愬有才能,可以任用,就任命他担任随唐邓节度使,参与平叛。
B.李愬谋袭蔡州,对兵士以诚相待,并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同时,利用叛军新近战败,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出兵奇袭,攻克蔡州。
C.李愬采用降将吴秀琳建议,先擒叛军悍将李佑。他在李祜率兵收割麦子时,派兵佯装要放火烧毁麦田,引诱李佑轻率追击,结果预先埋伏的唐军骑兵将其活捉。
D.李祜被俘,李愬以礼相待,委以官职,不加猜忌防范,使李祜感激报效,不仅提供了叛军的虚实,而且作为前锋在雨雪之夜偷袭蔡州,率先登城,占领了城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召入与语,辞气不挠,愬异之,因释其缚。
译文:
(2)取之则合势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译文:
(3)愬乘间常召裙,屏人而语,或至夜分。
译文:
1.A2.C3.B4.(1)召他来审问他,(丁士良)言辞和精神都不屈服,李愬认为他与众不同,就解开了他的绑缚。(3分。其中“挠”“异”“释”各1分) (2)攻下它(叛贼)就会集合兵力来固守他们的巢穴,不如留下它用来分散他们的兵力。(3分。其中“合势”“固”“分其力”各1分,意思对即可) (3)李愬在空闲时常召见李祐,摒退别人和他交谈,有时直至夜半。(3分。其中“乘间”“屏人”“或至夜分”各1分,“夜分”译为“深夜”亦可)
1(整顿)
2(排除①⑤,①是李愬自请平叛,⑤是吴秀琳的建议)
3(“士气低落,被自己的军威所震慑的有利时机”有误,叛军并未士气低落,文中“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卑弱之势”是指唐军,且叛军“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