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闾里之合资皆宗之 宗:敬仰

B.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惊讶相视的样子

C. 余既耸然异之 异:对……感到奇怪

D. 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开往先用“闻之于他人”的方法,将其真事隐去,寥寥几笔写出了方山子成长的三个阶段。

B. 作者以设置悬念的方法,写方山子遇到作者,感到非常吃惊,在听闻了作者的遭遇以后,表示了同情和安慰。

C. 作者通过“怒马独出,一发得之”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D. 苏轼给方山子立传的目的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本文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9.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请概括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

6.D

7.B

8.(1)年纪渐渐大了,改变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时干一番事业,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把“不遇”翻译成“得不到赏识”也可以)。(“稍”“折节”“驰骋”“遇”)

(2)我听说广州和黄州之间多不平常的人,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阳”“垢污”“傥”各)

9.①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②家徒四壁,妻儿奴婢却自得其乐;③做隐士但又显示出精明强悍的神色;④放弃富贵生活,来到荒山隐居。

【解析】

6.试题分析:从:使跟随,意义为“带领”。

7.试题分析:“表示了同情和安慰”错误,原文是“俯而不答,仰而笑”。

8.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不遇”“稍”“折节”“驰骋”“遇”“阳”“垢污”“傥”的翻译。

9.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语句“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概括。

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谪居于黄,过岐亭,见焉 适:恰好

B.余既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 耸:惊奇

C.见方山子两骑 从:带领

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使:让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此驰骋当世 而告成功

B.鹊起前 刃若新发

C.因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赢而不助五国也

D.见其著帽 原庄宗之以得天下

1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余既耸然

A.掠江东南去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函梁君臣之首

D.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4.下列各项全都是苏轼见到方山子时感到惊异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⑤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5.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得到乡里的游侠之士的推崇。

B.山里没有人认识方山子。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和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样子相似,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在河北还有田地,收入颇丰,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D.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但是苏轼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被贬隐居在此或许能遇见他们。 

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答案】

11.D

12.B

13.D

14.C

15.D

16.(1)他的家里四壁(2分)萧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句子通顺1分)(2)方山子也很惊讶(1分),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1分)。我把原因(1分)告诉了他。(句子通顺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使:假如。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使”应注意上下文的假设语气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  介词,凭借/介词,把;B 介词,从;C 介词,和/动词,亲附;D 所字结构/和“以”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例句,形容词意动,A 名词作状语,B 名词意动,C 名词动用,D 形容词意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苏轼见到方山子时感到惊异的原因,①③⑤和惊异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方山子被贬错误,文中没有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环堵——四壁,妻子——妻子儿女。(2)矍——惊讶,所以——原因,故——原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囚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姜光斗编著的《苏轼散文精品选》)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庵居蔬食 庵:在小草屋

(B)余既耸然异之 异:感到惊奇

(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D)岁得帛千匹 岁:每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C.①此岂无得而然哉 ②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志犹未已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 (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⑤所著帽,方屋而高 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四、(21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岐亭,适见焉。(2分)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3分)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1)译:路过(经过)岐亭,正好遇上他。(重点理解:“适”1分;句意1分)(2)译:方山子惊讶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也到这里来。(重点理解:“矍然”“所以”,各1分;句意1分)(3)译:偏偏来到这荒僻的山中,难道没有得到较高的造诣和修养就能做到这一点吗? (重点理解:“岂……哉”“得”,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

【小题】(犹:副词,还。A乃:副词,就;副词,竟,竟然;B因:连词,于是;介词,趁着,顺着。C哉:吗,表反诘语气;助词,啊,表感叹语气。)

【小题】(①④⑦句都是写方山子“少时”的志趣行事的,与题干所言“壮有大志,晚乃归隐”不符。)

【小题】(“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晚年穿戴奇特,与“当了隐士”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无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古代豪侠朱家、郭懈的为人,乡里的侠士们都很崇拜他。刚长大成人,便改变以往的志趣,发愤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自己的抱负,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地区一个叫做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交往;甚至抛弃了常用的车马,毁掉了书生的衣帽,在山中徒步往来,谁也不认识他。看见他戴的那顶帽子,方帽顶高高耸起人们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旧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到黄州时,路过岐亭,正好遇上他。我说:“哎呀!这就是我的老朋友陈糙季常呀!

为什么住在这地方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睁大眼睛问我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先是低下头一声不响,接着又仰面朝天,哈哈大笑,招呼我去他家里留宿。他的居室狭小简陋,萧条冷落,可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们都显出一种安适自在的样子。我对这种情景惊奇了一阵之后便想起方山子年轻时,纵情饮酒,舞弄刀剑,挥金如土的神情。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脚下,看见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臂下夹着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前方飞起一只喜鹊,方山子派他们去射,却没有射中。方山子驱赶着狂奔的马单独冲出来,一箭就射中了。于是就和我在马上谈论用兵打仗的事以及古今成败的历史,自己认为是当代的豪杰之士。到如今已有这么长时间了,他那精明强悍的神气,还能从他的眉宇之间看得出来,这又怎么会是一个隐居深山的人呢!

但是,方山子祖上是有功勋和很高的门阀的,应当能得到官位,如果在官场做事,如今早巳非常显赫了。他的家原在洛阳,园林和住宅都雄伟富丽,跟公侯之家差不多。在黄河北岸还有田地,每年有上千匹丝帛的收入,也足够过富裕安乐的日子了。但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到这荒僻的山中,难道没有得到较高的造诣和修养就能做到这一点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地区有许多特立独行的隐士,常常装疯,浑身污秽,但见不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见到吧?(选自姜光斗编著的《苏轼散文精品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 居:住茅屋

B.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阳:通“佯”,假装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生气地,气愤地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怒:纵马,跃马)

【小题2】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小题3】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个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①,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②?”因渭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注]①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之上。

②方山冠:汉代乐师戴的帽子,用彩色的丝织品制成。唐、宋时隐土常戴这种帽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 折:改变。

B.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遇:遇到。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吃惊。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 勋阀:功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方山子在青年时代的豪迈气概的一组是

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④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⑤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⑥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⑦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②④⑦

B.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⑦

D.③④⑤⑥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改名叫岐亭。山里人都不认识他。

B.十九年后,作者在黄州遇见了方山子,对他过起了隐居生活表示了惊异和敬佩。

C.作者认为方山子凭着世世代代的功勋,应该得到官职,也应该显贵。

D.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精心刻画,所以,寥寥几笔就把方山子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看他家的房舍简陋冷清,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却都显出安适自在的样子。

(2)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异的人,常常假装癫狂,浑身污垢,但无法看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看见他们吧?


解析:

【小题1】遇:得到赏识

【小题2】②⑦都说晚年隐居时的事。④讲的是跟从方山子的人做的事。

【小题3】

【小题4】(1)“堵”1分,“自得”1分,语言流畅2分

(2)“间”1分,“垢污”1分,“倘”1分,语言流畅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 居:住茅屋

B.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阳:通“佯”,假装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生气地,气愤地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6、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7、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⑵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4、D

5、C

6、D

7、(1)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个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闾”“宗”“折节”“遇”各1分,1分大意。)

(2)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很穷)。(“矍然”“所以”“宿”“环堵萧然”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4、怒:纵马,跃马

5、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7、无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个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

(选自《苏东坡集》)

注: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陜西)知府__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 ?? 游侠列传》。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人所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堵:通“睹”,察看。

C.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奋起。

D.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齐,同样。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 )

①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③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

B. 方山子对在岐亭与苏轼相遇感到意外,但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

C. 方山子虽有文韬武略,但由于历经宦海沉浮,对功名、得失已淡然处之。

D. 苏东坡为仕途不遇而恬然淡泊的方山子立传,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3)略


解析:

【小题1】“堵”应为“墙,墙壁”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方山子)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肃然起敬,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如今多少日子过去了,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眉宇间显现,他怎么会(成为)一位蛰居山中的人了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所贪求才会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方山子传

(宋)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注释】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万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隐居

C.余既耸然异之 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吾尝跂而望矣

B.过岐亭,适见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因宾客之乡入门谢罪

D.亦足以富乐 奚以知其然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5】(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2)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