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吕蒙

A:窃符救赵:信陵君 B:奇货可居:张骞 C:纸上谈兵:关羽 D:一发千钧:王安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甘罗》)

(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鲍之交》)

(5)其李将军之谓也?(《飞将军李广》)

(1)侯生整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车,在公子的上座坐下,毫不谦让,来观察公子。

(2)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

(3)那魏国的士兵,向来强悍勇敢而轻看齐国士兵,齐国士兵的名声是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利用这种形势使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4)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5)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下列句子中的“也”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啊、呢) B: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啊、呢)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呢) D: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表示祈使语气 吧)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因、由于)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时间、处所,同“于” 在、从) C: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表对象,同“与”)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介词,把)

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语文课上,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值得肯定”,反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必须否定”。请你选择一方的观点参与辩论,准确鲜明地阐述理由,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参考示例:正方:信陵君窃符救赵是约纵离横败暴秦。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救赵的成功,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魏对秦的畏俱,提高了魏在东方各国的威信。    反方: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只为怜姊救赵求虚名,而置魏国安危于不顾:他已经走了,留给魏王一个烂摊子,还杀了魏王大将,这无疑是将一个人的大动脉剪断后又往心脏上戳了一刀。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信陵君者,魏公子无忌也,曾窃符救赵。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强秦之暴矣 亟:同“极”

B.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 诛:责备

C.则信陵安得私交于赵 树:建立

D.如姬安得信陵之恩 衔:衔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魏为之后 ②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①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殉姻戚 ②皆美于徐公

C.①有重相无威君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

D.①信陵安得卖恩如姬 ②至激义理者不然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B.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C.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D.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的罪过,不在于盗窃兵符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也还是说得过去的。

B.在信陵君窃取兵符这件事情上,魏王也不是没有过错的,否则,兵符好好dì zàng 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窃取到呢?

C.信陵君想方设法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也根本不是为了赵国,其实就是为了解救平原君。

D.兵符,用铜、玉或木石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留存国君,一半交给统帅;调发军队时,必须在符验合后,方能生效。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5分)

(2)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5分)

9.D(衔:接受)

10.C(A项①副词,将;②连词,而且,况且。B项①连词,来;②动词,认为。C项①②均为连词,表转折;D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被)

11.B

12.C(“也根本不是为了赵国,其时就是为了解救平原君”说法绝对化,原文的意思是“信陵君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可以说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参考译文】

信陵君就是魏公子无忌,曾经设法盗窃魏王兵符援救赵国。评论史事的人把窃取魏王兵符算做信陵君的罪,我认为这件事还不够归罪信陵君呢。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极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将跟着他灭亡。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等几个国家的屏障。赵、魏灭亡了,那么楚、燕、齐等几个国家就将跟在后面灭亡。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救赵也就是救魏;救一国也就是救六国啊。窃取魏王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助一国的兵力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魏国本来还有君王呢。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求救,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却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这个缘故,想急速救援赵国,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却不知道有魏王啊。他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可以说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撤掉魏国的屏障,撤掉六国的屏障,那么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援救的。如果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即使赵国亡了,信陵君也一定不去援救。那么这就是说赵王和国家的轻重,还抵不上一个平原公子,而魏王依靠来保卫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不过拿来供给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幸而打了胜仗,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打了败仗,被秦国俘虏,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来的江山来给亲戚作牺牲!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怎样向魏王请罪呢!

哎!自从世道衰落以来,人们对那种背离公道结党营私的行为已经习惯了,却忘掉了守节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掌握重权的宰相,却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狭隘的私仇却没有正义的愤怒的局面。正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有贫贱之交,而不知道有赵王。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不在于盗窃兵符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也还是可以的。如果只是为了赵国,或者说只为了一个亲戚,纵然通过正常手段向魏王求得兵符,也是有罪的。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直接向如姬请托,这说明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说明她向来依仗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蛀虫就生出来了。古时候国君在手上掌握大权,宫廷内外不敢不肃然听命。那么信陵君怎么能跟赵国有私交呢?赵国又怎么能私下向信陵君求救呢?如姬怎能接受(或“一直牢记着”)信陵君的恩惠并图报答呢?信陵君又怎么会利用自己对如姬有恩而求助于她呢?冰冻三尺,岂是一朝一夕之寒所结成的?

13.(1)如果只是为了赵国,或者说只为了一个亲戚,纵然通过正常手段向魏王求得兵符,也是有罪的。

(每句1分,大意1分,关键词“其”、“纵”、“罪”,状语后置,意思对即可)

(2)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直接向如姬请托,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第一、二句各1分,第三句2分,大意1分,关键词“忌”“径”、“素”、“窥”、“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虽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祇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于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雠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穣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①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乎!圣人之为虑深矣。

注:①赘旒:连缀在旗帜上的饰带。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B.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婚姻:有姻亲关系的亲戚

C.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 谢:道歉

D.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殉:牺牲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不出,火且尽

B.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

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责备。

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这三个人都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

D.侯生、如姬如果能向魏王以死相谏,就能既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作者对他们想不到这条计策感到不解。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 (殉:为……牺牲)【小题2】A  (A 将要。 B因为;把。C 向;对。D那么;如果。)

【小题3】B  (追根究底为的是平原君,作者责备的是信陵君心中没有魏王而只有平原君)

[附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当得起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一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下列摘自《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A:公子之     B:且公子纵 C:故久公子车骑市中    D:朱亥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载:“公子从车驾,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信陵君“虚左”说明了

A:古人有虚左待宾的习俗   B:古人有左边上车的习俗 C:古人乘车时以右为尊   D:古代驾车的人在右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