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出自《左传》。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是谁说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礼记》

在“在既来之,则安之”中,“来”和“安”的语法分析是: ( )

A:均为意动词 B:均为使动词 C:“来”为使动词,“安”为形容词 D:均为一般动词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左传》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修文德以来之:

加强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

说明句中的语法问题( 30分) (一)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说明其意义。

既来之, 则安之。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神弗也。”……

A: 弗敢也 专:独占 B: 小惠未徧:通“遍” C:小信未孚:佩服 D: 神弗也 福:赐福,保佑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选自《论语》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

参考译文: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