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刘豫州是指?

5.下列加点的“莫”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曰归曰归,岁亦 B:我心伤悲,知我哀 C:宫妇左右,不私王 D:非刘豫州可以当曹操者

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莫夜月明 B:其事体莫须有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A:摹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B: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C: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D:当仁不让于师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 D:觉今是而昨非

下列句申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言辞,文辞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方:才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非:除了,除……以外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度:制度,法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发:发出,送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军筹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1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鲁肃俱孙权 诣:拜访

B.成败之,在于今日 机:关键

C.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 从:跟随

D.因拔刀前秦案 斫:砍

1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操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操,一样能够享受高官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操,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操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操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12.C

13.B

14.C

15.

(1)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多万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计分点:

“举” 1分、被动句式1分、“计” 1分、句意各1分】

(2)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回到哪里?(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计分点:“迎” 1分, “安” 1分,宾语前置1分】

(3)各位文武官员,有敢再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几案一样。【“诸”1分,“复”1分,“案”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从”:使 跟随,带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笃,该字应注意其一词多义。形容词释义①厚道,如《荀子·子道》“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②深厚。如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③坚定。④病重。李密,《陈情表》“刘病日笃”。“ 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译为: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先抓名词“数雄、孤、孤与老贼、君”断句, “势不两立”应该放在一起;然后再回归原文检查正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鲁肃只是假设自己投降后曹操会授予其一官半职,可见其高瞻远瞩尚可,老谋深算不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5.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举”全、都;“受制于人”被动句式;“计”主意。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迎”投降,“安”哪里,“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第三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诸”各位,“复”再次,“案”几案。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遂与鲁肃俱孙权 诣:访问,拜访。

今操芟夷大难,已平矣 略:大体,简要。

若事之不 济:救济。

成败之,在于今日 机:关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立则见其参

B.众士慕仰,若水归海 鸟将死,其鸣也哀

C.愿将军量力处之 君子尊贤容众

D.荆州之民附操 其不可拒之

12.下列句子全都能够作为曹操必败的根据的一组是

①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散              ④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近势耳,非心服也     ⑥荆、吴之势强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分析了曹、刘的情况后,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B.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采用激将法成功游说孙权抗曹。

C.面对心怀疑虑的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D.诸葛亮的一番劝说之后,本就又不甘心臣服于曹操的孙权,终于坚定了孙刘联盟的决心,开始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1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2)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答案】

10.C

11.B

12.C

13.C

14.(1)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2)如果这样,那么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  

【解析】

10.

试题分析:济:成功。把题中义项代入原文,“救济”与“事”不能搭配,因此不符合要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11.

试题分析:主谓间,不译;A介词,向/介词,在; C连词,表顺承,不译/连词,表并列,不译;D代词,……的原因/代词,……的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点评: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12.

试题分析:①是刘备的处境;②从诸葛亮的言辞中可知,两万左右的兵马只能说可以抵挡一下曹操,远未能使“曹操必败”;⑥诸葛亮向刘备提建议和游说孙权时都提到“事急”,可见当时荆、吴的情况很不好。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点评: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13.

试题分析:“刘备以逸待劳”错误。刘备此时正处于“新败之后”,并非“以逸待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此类题实际上是对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分析,它的一般解法就是比对排除法:将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中找到,归纳出原文的文意,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从而辨别出正误。只是各选项对错误处的设置比较细腻,所以做题时要细致。

1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 “苟”如果,1分;“事”事业,1分;大意1分。

(2) “则”那么,1分;“鼎足之形成” 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点评: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都要有所体现,还要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

附译文:

曹操将要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孙权说:“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人(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了,可是刘豫州刚了打败仗,怎能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和关羽率领的水兵精锐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士兵也不少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行军三百多里,这就是常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这种情况)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之所以归附曹操,(是因为)被他的武力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这样,那么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他的部下们谋划这件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