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③大树白④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 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军。② 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的方法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军遭到失败。③ 斫:音zhuó,砍。④ 白:使…露出白木。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①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 ② 去韩而归 去:
③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 ④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分)
②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3分)
③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3分)
10、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回答。(4分)
8、① 率兵 ② 离开 ③ 向西进军 ④ 约定 (每空1分)
9、
① 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因”1分,大意1分)
②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逃跑的人就过半了。(“固”、“亡”各1分,大意1分)
③ 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的字,就点火照亮树上的字。(“书”(字)、“烛”(照)各1分,大意1分)
10、(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每条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课后问题。
孙膑减灶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面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②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③。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解】①趣:同“趋”,快走。②蹶:倒下,这里是“使……受挫(失败)”的意思。③相失:彼此逃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彼三晋之负,素悍勇而轻齐( )
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
2.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4.孙膑巧施减灶计,是基于他对魏军的怎样认识?(用文中原话回答)
1.①动词。轻视,看不起 ②动词。照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庞渭和他的骑兵__一起加倍地赶路追逐齐军。
4.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①,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②,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
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到传》)
【注释】
①三晋之兵:这里专指魏军。②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用急行军走百里去争取胜利,会使上将遭到失败(因与后续__脱节) 。③白:使……露出白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率兵
B.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D.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膑为取得战斗的胜利,采取了哪些好的做法? 请归纳回答,并写出相应的依据( 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亡:逃亡)
2.(1)善于作战的人会顺应(或“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并向(对我们)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它。
(2)孙膑估计(或“揣测”“计算”)庞涓的行程,晚上应该到达马陵。
3.(1)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依据: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2)选择有利的地形进行伏击。依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1A
2A
3C
4(1)凭借什么作战?
(2)(孙膑与士兵们)约定说:“晚上看见火把举起来就一起射箭”
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失期,法当斩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C:期年之后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6分)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⑴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⑴D(期:约定。)(2分)
⑵C(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2分)
⑶B(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2分)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__,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①。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②,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驰逐,用马车竞赛;重射,设重金赌注。 ②及临质,此指比赛即将开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使者如梁 如:往,到……去
B.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进:推荐,荐举
C.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西行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孙膑以刑徒阴见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①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①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②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③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D(期:约定。成语中“不期而遇”中的“期”与此同义。)
【小题2】A (A.用什么身份;表并列;B.其,代词,他的、他们的;C.而,连词,表并列;D.乃,副词,于是,就。 )
【小题3】B (①说的是逃生;②说的是赛马;故答案为B。 )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事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但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便暗中派人把孙膑找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砍去他的双脚并施以墨刑,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6.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8.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答案】
16.D
17.C
18.B
19.(1)到现在,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却还在活动。(句意2分,“遇”1分)
(2)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句意1分,“疾”忌恨(或嫉恨)、“黥”在(人犯配军)脸上刺字,各一分)
(3)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子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交还给先王,并且把成功的消息报告给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以说很壮观了!(句意1分,“组”绳索、“函”用木匣子装名作动、“意气之盛”定语后置,各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本题中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比较全面。D.期:约定,多义词。A.去:离开,古今异义;B. 蚤:通“早”,通假字;C. 烛:照亮,名词活用作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是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意义和用法。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中结束语对人物的评价理解是否正确。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应理解为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题仅(2)句出自阅读材料,其余来自教材课文。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有必要对所学课文仔细进行整理,做到能理解,能翻译。本题关键词主要有:神、于、疾、函、隐、系、黥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__,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文言文阅读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D
11.C
12.B
13.⑴虽然拥有美味佳肴,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最高的道德,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⑵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授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解析】
10.
试题分析:D项“期”应是“约定”的意思。文言实词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考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B项“后世多有非议”错误,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弗”,不;“旨”指味美;“至”,最高。(2)“是故”,因此;“然后”,这样之后;“困”,困惑。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 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 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__,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 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