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观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春晚,即晚春,暮春时节。②杜宇,杜鹃,总在春末时候叫,叫声似“不如归去”。③故山犹自不堪听,意思是即便在故乡,听到这杜鹃的鸣声也够难受的。

(1)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故山犹自不堪听,观半世、飘然羁旅!”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晚连江风雨”这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交代了季节和具体的环境;为整首诗渲染了落寞、凄迷的氛围(没有第一点,答到第二点的意思即得分)。

(3)因为长年远离家乡,感慨漂泊无依的怅惘孤寂之情。

“却”同今义表转折的一项是【 】

A:相如因持璧却立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D: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3.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4.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13. D E( D 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突出“恨”字)

14.(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 书

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解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5.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14.DE(D语言浅白感情质朴;E突出“恨”字)

15.(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15.“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

16.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5.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描绘的开篇描绘出一幅暮春风物,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营造一片清幽的景象。

16.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思念之情,孤寂情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情景交融

【解析】

试题分析:

15.这是一道分析景物描写手法和景物特征的题目,注意回答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概括特征首先对意象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景物描写的题目注意写景额角度、顺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是视听结合的手法,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景物特征注意先描绘意象,然后概括意境。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离情”“销魂”“黯淡”。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离情”“销魂”“黯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8.请简要分析“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中“渐”字的妙处。(5分)

9.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6分)

8.这一句抒怀了远别的情状,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主人公想象的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3分)   又加“无书”二字将主人公欲救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形象。(2分)

9.下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分)   风竹秋韵,在主人公听来都是离恨悲鸣。幻想在梦中能寻觅亲人,可是梦未成,残灯也烬  ,哀婉幽怨之情袅袅不断。(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间要分析。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

1.深夜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感到其中充满怨恨,思在梦中寻找远离的亲人,偏偏梦难圆灯又熄

2.这问句可谓借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飘韵,都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天净沙]莫不是步挤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现叮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连结丝桐。

[秃嘶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我近书窗听咱。(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歌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旦云)是弹得好也呵!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妄闻之,不觉泪下。

[麻郎儿]这的是令他人耳聪,诉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注]红娘定计,让张生用琴声对莺莺作试探。莺莺月下焚香,张生弹琴撼动芳心,作歌直抒衷情,莺莺为之感动,埋怨违约悔婚的“狠毒娘”,钟情一往情深的“志诚种”,决心以身相许。

1.[天净沙]、[调笑令]、[秃厮儿]三曲如何对琴声作艺术描绘?[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选部分如何表现琴声、歌声对莺莺心理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描绘:①用比喻手法写琴声,与白居易《琵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I之妙。②逐步展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佩叮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金钩”敲窗。继而,莺莺为这种美妙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竹林鸣风、尺剪相碰、“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此时,莺莺已猜度到弹琴之人是张生。雄壮深幽高急低缓的琴声卒令崔、张情感融通。特点:[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视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

2.作用:一个是“断肠悲痛”“思不穷”;一个是“芳心自懂”“意已通”。悠扬美妙的琴声和词哀意切的歌声,成为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字。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字”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1)衬托(或:烘云托月 或:对比)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2)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