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礼和法都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隆礼王至法则国有常。”
题干和选项中出现多组典型“逻辑关联词”,先翻译后推理。
翻译题干:
①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实行依法治国;
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③我们的事业拥有牢固的政治基础→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根据逆否等价定理和递推规则,可知:我们的事业拥有牢固的政治基础→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实行依法治国。
A项:实行依法治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肯定后件无法推知确定性结论,故A项错误;
B项: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我们的事业拥有牢固的政治基础;推导方向错误,题干为:我们的事业拥有牢固的政治基础→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故B项错误;
C项:不实行依法治国→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对“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实行依法治国”的逆否,能够推出;
D项:实行依法治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推导关系错误,题干为: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实行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A:有的逆耳之言可能不是忠言 B:有的忠言并不逆耳 C:有的电话诈骗的声音并不是很凶 D:如果你听到逆耳的电话心里不打怵,你就不会上当
阅读下面文言文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詹何对曰 对: (2)故本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1)回答 (2)根本,基础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
3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问詹何①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②,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③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詹何对曰 对:
②故本在身 本: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译文:
(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①回答 ②根本,基础 [解析]考查实词的积累与识记,“对”“本”这两个实词比较简单,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基本都能掌握。解题时,应先回忆之前学过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建议熟记课内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同时,加强课外文言文练习,做好重点词语的积累与识记,并对这些词语进行适当地总结。
(2)我明白修养自身(的道理)却不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解析]翻译题型是中考必考题型,考生失分的现象较为明显,一般因为关键字不落实造成失分,因此需要格外注意。本题中的“治身”“明”要重点翻译,是考试的得分点,省略的部分需要补充完整,整体来说难度不大。建议翻译句子应该首先正确划分朗读节奏,接着在直译的基础上做到通顺、连贯。在翻译的时候,要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重点的字要翻译出来,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充完整。这类题需要考生既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内容的理解。
(3)修养自身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建议考生解决这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找答案;二、摘录原文的重点词语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适当的组织一下;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答。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选择。
选出与“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中的“国”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视其上易君代国 B:故治国无法则乱 C:既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D: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指南录》)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4)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7)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 (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
A:(1)(3)(5)(8) B:(1)(3)(5)(7) C:(3)(5)(6)(7) D:(3)(5)(7)(8)
选出与“世治则君子居之而重”中的“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B:故治国无法则乱 C: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
与“资治通鉴”的“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C:故治国无法则乱 D:不效则治臣之罪
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 )
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 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 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由此可见作者主张
A:思想自由 B:思想统一 C:兼听则明 D:君主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