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__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答案】

11.C

1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出“民本”得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孟子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语”为动词,解释为“谈论或告诉”,“诸”为兼词,本句中相当于“之乎”;第二句中第一个“乐”为“欣赏音乐”,第二个“乐”为“快乐”。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借助第一小题C选项就可回答,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不能仅仅答出论证方法,还要分析论证过程;第二问体会“与百姓同乐”这一短语,就能体会出“民本”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

(2)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译文: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译文:

(1)孔子的门徒中没有人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

(2)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3)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庄暴,有这样的事吗?

5.与例句中加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怀抱

A:亮身率军攻祁山 B:投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D:告诸往而知来者

与例句“或取诸怀抱”中“诸”的用法相同的是( )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问其与饮食者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 B: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C:①孰能一之 ②定于一 D: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与“付诸东流”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投诸渤海之尾 D:潘崇曰:“能事诸乎?”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怀抱。

A:亮身率军攻祁山。 B:投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 D:告往而知来者。

【诸】选出不是合音词的一项( )

A: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后赤壁赋》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C: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 《苏武传》 D: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在下列文言句子中句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宾短语后置 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C: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判断句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省主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