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必得约

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之 怪:奇怪B.、至下 陛:殿前台阶

C.、荆轲笑舞阳 顾:回头D.、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故荆轲逐秦王

B.、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 图穷匕首见

C.、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奉药囊提轲 荆轲有待,欲与之俱

D.、引其匕首提秦王 欲以生劫之

3、把文言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4、用“/”给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未 至 身 秦 王 惊 自 引 而 起 绝 袖 拔 剑 剑 长 操 其 室

1、A

2、C  

3、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4、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侍立在殿上的臣子们,不能带一点兵器。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谁为大王此计者 B:樊哙从良坐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D: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 谢:谢绝。

D.图而匕首见 穷:穷尽。

11.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精忠报国”的一组句子是( )

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③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④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铜柱

⑤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A.③⑤⑥ 8.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答案】

10.C

11.B

12.B

【解析】

10.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内容“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大意可知,“谢”是“谢罪”的意思。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句式和用法的题一般常见的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①②句是定语后置;③句中“被”是“遭受”,不是被动句;④句中“见”是被动句的标志。所以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魏掞之正直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②虽是荆轲刺秦王的举动,但这里看不出他的“精忠报国”。③⑤是秦王反击荆轲的举动。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二)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看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 引:伸直身子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用手提起

9.对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赈”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D.、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10.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8、D  

9、A

10、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 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4.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B.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D.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15.下面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秦王柱而走 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恕

C.乃引其匕首秦王 攻击

D.轲自知事不 成功

16.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荆轲逐秦王 其所奉药囊提轲

B.群臣怪 而右手持匕首揕

C.图穷匕首见 倚柱

D.而以手共搏之 引其匕首提秦王

17.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4.B

15.C

16.D

17.(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因为荆轲不是只求刺杀秦王,而是想劫持他,逼秦王立下约契(与燕国结成互不攻击友好邻邦东西方战略合作伙伴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书)来报答燕太子丹对他的国士之遇。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把握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言标志,如:虚词、对话标志、对偶、排比、特殊句式等来断句,最后运用排除法,针对选项中不同的断句点分析、排除。该句的特点是多用短句,如“绝袖”是“挣段袖子”的意思,“剑长”是“剑太长”,“操其室”是“握住剑鞘”,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就能选出B项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C项,提:掷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项,连词,于是、就。A项,连词,因为/连词,用;B项,代词,代指秦舞阳/代词,代代指秦王;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北蛮夷之鄙人”判断句、“振”、“假借”各1分,句子通顺2分。(2)“所以”“生”“以”各1分,句子通顺2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题3分,共9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荆轲刺秦王》节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愿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上朝的衣服

D.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1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1.C

12.D

13.B

14.(1)太子和知道内情的那些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荆轲送行。(2)望大王稍微原谅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确定其正误。题中,C项解释有误,“朝服”是穿着上朝的衣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紧扣题干中“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发现①是表现离别时的苍凉、凄婉;②是侧面描写;④是秦王的行动:都不合乎“直接表现”这一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不是正确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项错误在于,蒙嘉不是同情燕王,而是因受贿为别人说好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衣冠”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穿戴(白色)衣帽”之意。第(2)句中的“少”是“稍微”之意;“假借”即“宽容、原谅”之意;“使”之后省略宾语“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战国策》)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笑武阳 顾:回头看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C.秦王惊,自而起 引:伸直身子

D.荆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废:残废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手共搏之

A.次进 B.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16.下列句中加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恐 振:通“赈”

B.群臣惊愕,起不意 卒:通“猝”

C.秦王柱而走 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 见:通“现”

17.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14.D

15.D

16.A

17.B

【解析】

14.

试题分析:理解文言中实词的含义,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D项的解释即是直接把它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废,倒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以”为介词,用。A项中的“以”为介词,按照,依照;B项中的“以”,介词,因为;C项中的“以”,目的连词,来;D项中的“以”为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B项,卒,通“猝”,突然。C项,还,通“环”,绕。D项,见,通“现”,显现。A项错误在于,“振”应是“震”的通假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荆轲的动作并没有突出秦王的威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 愿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上朝的衣服

D. 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18.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 ③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⑤⑥

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 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 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 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7.C

18.D

19.B

20.(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2)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

17.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不正确,朝服:穿上上朝的衣服。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①表现离别时的苍凉,凄婉;②是侧面描写;④秦王的行动。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B项,蒙嘉是因受贿为别人说好话。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定语后置句(知其事者);衣冠、假借、两个“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每题2分,共6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节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愿国为内臣 举:全、整个

C.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上朝的衣服

D.荆轲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

1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官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1.C

12.D

13.B

14.

(1)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2)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朝服:穿上上朝的衣服。这里“服”是名词动用,“穿衣服”的意思。故答案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①表现离别时的苍凉,凄婉;②是侧面描写;④秦王的行动。故排除这三句后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B  蒙嘉是因受贿为别人说好话。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关键词“白衣冠”、“以”分别理解为:穿白衣,戴白帽,来;(2)关键词“愿”“假借”分别理解为:希望,原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