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设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今之变 邑大都

B.不得通其 然此可为智者

C.垂空文以自现 眼底空留意,寻起就里

D.稽其败兴坏之理 一家之言

2.句式与“盖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B.洎牧以谗诛

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②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见放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洲第一》)

1.C(想。A:通晓  流布;B:思想,理想  说;D:成功  成就。)

2.B(被动句。A:定语前置句,C:宾语前置句,D:判断句)

3.D(而:①表转折,②表修饰。以:③介词,用④介词,因)

4.略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等被弄到了这种境地,还说不被污辱,这就叫着厚脸皮了,怎么能被人们尊重呢?

B.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由此说来,勇敢怯懦,刚强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法律制裁之前自杀来逃避,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为保全气节自杀,这不也太晚了吗?古人深重对大夫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C.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爱惜生命、厌恶死亡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啊。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少卿你看我对妻子儿女的态度又怎样呢?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还能识别取舍的界限,怎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中呢?

C


解析: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爱惜生命、厌恶死亡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儿女。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啊。

7.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特别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加速 D: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比较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呱呱泣 渔父见问之 B:重乡党所笑 削木吏,议不可对 C: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朝 仆口语遇遭此祸

15.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 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疑问句 C:鞣以(之)为轮。省略宾语 D:不然,籍何以至此? 省略宾语

文言文阅读题(选择题毎小题3分,翻译题9分,共18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yǐng》,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鄙陋没世 终结一生 B.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C. 长沙 刚好 D. 死生 以……为同,把……看成一样

1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一样的一项是( )

例句:至激义理者不然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B.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C.圣人不凝滞物 D.葬江鱼之腹中

16.下列各句中“之”字与其他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亦颇识去就分矣 B.安能以皓皓

C.及见贾生吊 D.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

17.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③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答案】

14.C

15.C

16.C

17.(1)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恋生命厌恶死亡,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是因为他们有不得已的地方。(2)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使自己被放逐呢?(3)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使自己变成像现在这样!

【解析】

14.

试题分析:适:到了。根据后句“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就可揣测出前面的适意思是到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介词,对于,B.介词,在,C.介词,被,D.介词,在。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助词,的,B.助词,的,C.代词,屈原,D.助词,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莫”解释为没有谁,“妻子”为古今异义词,妻子儿女,“乃”解释为是,“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是被动句,翻译时要体现;第二句时注意“何”解释为为什么,“为”为句末语气助词,解释为呢,“自令见放为”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体现;第三句时注意“及”解释等到,“吊”解释为凭吊,“以”解释为凭借,“游”解释为游说,“而”表转折,“而自令若是”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体现。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甲)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乙)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候,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臧获:古代对奴婢的鄙称

B.而文采不表后也 表:显露

C.及见贾生吊之 吊:凭吊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高高举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醴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圣人不凝滞于物

C.及见贾生吊之          之二虫又何知

D.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屈原“宁赴湘流”的原因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C.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句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仰慕屈原高尚的为人。

D.司马迁起初不赞成屈原赴死,为他感到可惜,后来读了贾谊的《鹏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更为了自己先前的看法找到了依据,反对屈原赴死。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参考译文

(甲)(乙)详见课本

   (丙)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父母,顾妻子     顾:怀念 B.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表扬

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D.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洎牧以谗诛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述作者历引古代一些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作者历引古代一些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来自比,说明作者要效法先贤,发愤著书,并表明自己著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解析:

【小题1】B (显露)

【小题2】A (被动句)

【小题3】无

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相亲,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儿们该如何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何况我这种处于不得已境地的人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

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

名扬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