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9.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已经死去或没收入官为奴 C: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话)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
下列加点字,解释为动词“说话”或“说”的意思的一项是 ①王笑而不言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③讽《诗》、《书》百家之言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⑤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⑥广故数言欲亡⑦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A:①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8.从句式特征来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厌之有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沛公安在 ③句读之不知 ④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⑤不拘于时 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⑧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⑨月出于东山之上 ⑩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⑨/⑩ B:①④/②③/⑤⑦/⑥⑧/⑨/⑩ C:①③/②⑥⑦/④⑤/⑨⑧⑩ D:①④⑧/②③⑥/⑤⑦/⑨⑩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以乱易整,不武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以试人,血濡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倦
C.又欲肆其西封 封:疆界 D.以乱易整 易:替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乱易整,不武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C.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①吾其还也 ②会其怒,不敢献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1.B
12.C
13.B
【解析】
1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可以联系语境进行分析,后面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可见前面是说晋国没有满足的,“厌”应解释为“满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B项,可以联系句子的语境分析其意思。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C项,两个“也”都表示判断。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因为。B项,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D项,第一个“其”,表商量语气,还是;第二个“其”,代词,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B项,“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有误;佚之狐是向郑伯推荐烛之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一段,文章明确说明是“佚之狐言于郑伯”。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子犯请击之
与“以其无礼于晋”中“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燕王拜送于庭 B.使毕使于前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苟全性命于乱世
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 )

(1) 既东封郑 (2) 公从之
又欲肆其西封 臣之壮也
A.(1)相同,(2)不同 B.(1)相同,(2)相同
C.(1)不同,(2)相同 D.(1)不同,(2)不同
下列句子属于激起秦穆公痛恨晋国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