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乃设九宾礼于廷 (5)是乃仁术也 (6)盖文王拘两演《周易》 (7)惟奕秋之为听 (8)大王见臣列观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0)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11)无兄弟之亲 (12)君乃亡赵走燕 (13)诗云:“他人有心,予圣寸度之。”——夫子之谓也。

A:(1)(2)/(3)(6)/(4)(8)(11)(12)/(5)(10)/(7)(9)(13) B:(1)(7)(11)/(2)(4)(9)/(3)(6)/(5)(8)(10)(12)/(13) C:(1)(11)/(2)(4)/(3)(6)(10)/(5)/(7)(9)(13)/(8)(12) D:(1)(7)/(2)(4)(9)/(3)(8)(11)/(5)(6)(l0)(12)/(13)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


解析:

BF项: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选出下面文句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惧死 凑集,备办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用来……的方式 周全 C: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有什么功劳呢。还要宾客干什么呢。

下列句子中“之”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③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⑦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⑨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⑩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⑥⑩ C: ⑥⑦⑧⑨ D: ③④⑧⑩

在下列文言句子中句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介词 B:蟹六跪而二螯。省量词 C: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省宾语

列各句中按宾语前置情况进行分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苟得闻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③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④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⑤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⑥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⑧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A:①⑤/②③⑦⑧/④⑥ B:①④/②③⑦⑧/⑤⑥ C:①⑤/②④⑦⑧/③⑥ D:①④/②③⑦⑧/③⑥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来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    ]

A:②⑤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⑤

下面句子文言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必为二子所禽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此五霸之伐也 /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人之不我信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B.、焉用亡郑陪邻

C.、若舍郑为东道主D.、越国鄙远

11.“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②④

10.C

11.A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把;ABD均为“用来”。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A项,①④借助“之”提宾。所以选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