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和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高一《语文》②,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B.其文漫灭,独其为犹可识 文:碑上的文章。

C.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 咎:责怪。

D.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之 相:帮助。

2.以下的句子全都表明作者主张的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事物,应该“深思慎取”的原因的一项是 ( )

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⑤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理学盛行,因此宋人的山水游记也不仅仅只是描景状物,往往是把写景与说理巧妙结合起来,本文便是如此。

B.本文以游洞探险为例,借助赏奇景要不怕辛苦,形象地揭示出明真理要勇于探索的遭理。

C.本文借助一次游历,提出了获取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见解,即对于渴望成功者而言,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

D.本文是一篇缘事说理的议论文,行文层次清晰,逻辑分析严密,说理深入透辟。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B(碑上残留的文字)         

2.C     

3.D(是山水游记)

4.(1)在这个时候,

我的力气还足够用来继续进入,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等到出来之后,(大家都)责怪那个主张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那个人(出了洞),而不能尽情地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2)可是力气足够用来到达那里(而没有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事情,在自己也是值得后悔的事情;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可是没有到达(那里),可谓问心无愧,又有谁能讥笑你呢?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其孰能讥之乎 B: 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①而记游者甚众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下列句中粗体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 ) (1)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莫能名者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8)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9)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10)险以远,则至者少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入之甚寒,问其深 (13)火足以明也 (14)舞幽壑之潜蛟 (1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7)侣鱼虾而友麋鹿 (18)后世之谬其传 (19)见棠姜而美之 (20)陛下厌苦安乐

A:(1)(3)(4)(5)(6)/(2)(7)(8)/(9)(11)(12)/(13)(14)(17)(10)/(16)(18)(15)(19)(20) B:(1)(4)(6)/(2)(11)/(3)(16)/(5)(10)(12)/(7)(3)(15)(19)/(14)(18)/(8)(17)(20) C:(1)(4)(6)/(2)(8)/(3)(16)/(5)(10)(11)(12)/(7)(9)(13)(15)/(14)(18)/(17)(19)(20) D:(1)(2)(4)/(6)(11)/(3)(16)/(5)(7)(12)/(9)(10)(13)(15)/(14)(18)(19)/(8)(17)(20)

【盖】下列各选项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盖子)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胜过,超过)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原来) D: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本来,原来)

分析下列句子,按语气分类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③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⑤汝其勿悲(《与妻书》)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10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1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A:①⑤⑦/②⑥⑨11/③④⑧10 12 B:①③⑤⑦/⑥⑨11 12/②④⑧10 C:②④⑤⑦/①⑥⑨11/③⑧10 12 D:①③⑤/②⑥⑧11/④⑦⑨10 12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省略主语

4.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而欲出者,曰:“不出,火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10分,每题1分)

(1)浮图: (2)卒:

(3)以故: (4)盖:

(5)穷: (6)怠:

(7)且 (8) 十一

(9) 加少: (10)明:

(1)浮图: 和尚         (2)卒:死   (3)以故:因此                   

(4)盖:大概由于         (5)穷:走到尽头  (6)怠:懈怠           

(7)且:将要                (8) 十一:十分之一              

(9) 加少:更加少                  (10)明:照明           

【解析】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