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查项目较多,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应掌握各自在胰腺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提示急性胰腺炎预后不良的指标是
A:血钙低于1.5 mmol/L B:血清淀粉酶超过500 U(Somogyi法,参考区间30~110 U/dl) C: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超过正常的3倍 D:血清淀粉酶升高持续不降超过5 d E:血钾,血镁同时降低
用于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查项目较多,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应掌握各自在胰腺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有关胰腺炎,错误的是
A:腹痛程度与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相平行 B:血清淀粉酶活性愈高,诊断的正确率愈高 C:脂肪酶活性升高与淀粉酶基本平行,但特异性大于淀粉酶 D:慢性胰腺炎早期淀粉酶活性可一过性增高,后期可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 E: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测定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
用于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查项目较多,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应掌握各自在胰腺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期最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是
A:血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肌酐清除率 D:血ALT E:血糖
复方硫磺洗剂配制方法:取沉降硫置研钵中,加甘油研磨,再加新洁尔灭溶液研成糊状后,缓缓加入硫酸锌水溶液(硫酸锌溶于250ml水中),研磨均匀,然后细流慢慢加入樟脑醑,并急速研磨或搅拌至均匀混悬,添加蒸馏水至1000ml,摇匀即得。
提示 掌握混悬剂的定义及与胶体溶液、乳剂、高分子溶液的区别。处方如图。以下哪一个是混悬剂的定义
A: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组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B: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在水中分散而成的制剂 C:难溶性固体药物以较胶粒大的微粒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D:化学药物的内服和外用均相溶液
配制抗坏血酸注射液:在配制容器中,加配制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饱和,加维生素C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钠溶液和亚硫酸氢钠溶液,调节药液PH6.0~6.2,添加以C02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滤过,灭菌。
提示 了解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作用及配制的注意事项。关于下列处方的描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加入NaHC03是调节PH值使VitC部份成盐,减少局部刺激,增强稳定性 B:加入NaHC03是调节渗透压 C:依地酸二钠为金属络合剂 D:本注射液一般可用115.5℃,30分钟进行灭菌 E:配制中通CO2是防止维生素C氧化,增加稳定性
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
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 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 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
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 )。
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 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 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 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