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因素会引起某些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包括药物,放置节育环,手术等。
与子宫内膜变化不对应的是
A:含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可使子宫内膜腺体萎缩和间质蜕膜变化 B:口服避孕药抑制内膜增殖,使内膜分泌不良 C:持续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内膜不规则增生及息肉形成 D:大剂量孕激素会导致内膜增厚,发生不典型增生的危险性增加 E:长期应用他莫昔芬,并发内膜息肉和内膜增殖症以及腺癌的比例增加
患者女,65岁,6-2-4-4,绝经10余年,不规则阴道出血6个月。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附件阴性。B型超声:子宫正常大小,宫腔略扩大,少量积液,内膜菲薄,可见点状血流。
最终组织学诊断为(提示 子宫切除手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内膜菲薄,肌层切面见散在灰白细腻小结节,直达浆膜层。镜下见类似刮宫组织的腺样结构不规则穿插于平滑肌组织间,腺样结构清晰,腺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侵犯脉管,穿透浆膜层,宫颈无累及,双附件未见特殊改变。)
A:子宫腺肌病 B:子宫内膜癌累及腺肌病 C:子宫内膜样腺癌I级 D:子宫内膜样癌腺II级 E: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F:属于I型子宫内膜癌 G:属于II型子宫内膜癌 H:转移性癌
某女性患者,49岁,因“绝经后1年阴道不规则出血2个月”来诊。子宫MRI:子宫内膜增厚,肿物充满宫腔;右侧附件区囊实性肿物,4 cm×5 cm;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大者直径2 cm。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样腺癌。
术后病理子宫内膜中分化内膜样腺癌,肿瘤侵达浆膜层,未累及宫颈管、宫旁组织及阴道;右侧卵巢子宫内膜样腺癌,考虑为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5/3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8,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6。其分期(FIGO,2009年)为
A:Ⅲa B:Ⅲb C:Ⅲc D:Ⅳa E:Ⅳb
某女性患者,31岁,月经失调8年,结婚6年,原发不孕,阴道持续出血1月余,量时多时少。查体:身高160cm,体重70kg,体毛较重,心肺检查阴性,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肿物。妇科检查:已婚外阴,阴毛较重,阴道通畅,内有少量血来自子宫,宫颈光滑,子宫后位,正常大小,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B型超声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内膜厚10mm,双卵巢呈多囊性改变。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原因包括
A:长期不排卵 B:子宫内膜炎 C:多次流产 D:多囊卵巢综合征 E:卵巢分泌雌激素肿瘤 F:肥胖 G:长期口服避孕药 H:服用三苯氧胺
某女性患者,55岁,月经不规律。妇科检查: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触及明显肿块,临床考虑子宫内膜病变,故申请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宫腔内可见17mm×12mm、边界欠清、稍高回声不均匀实质性占位,与子宫内膜关系较密切。其余子宫内膜回声尚均匀,厚度为4mm。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内部及周边血运较丰富,RI=0.49。根据以上声像图表现,首选考虑
A:子宫内膜息肉 B:子宫黏膜下肌瘤 C:子宫内膜癌 D:子宫绒毛膜癌 E: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
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时呈现()
A:内膜腺体呈囊性不规则扩张,腺上皮扁平 B:内膜呈增殖期改变,腺体增生 C:腺体增生,部分呈囊性扩张,上皮高柱状、可呈假复层排列 D:腺体明显增生,背靠背,间质少 E:腺体上皮显著异型性并向间质浸润
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时呈现()。
A:内膜腺体呈囊性不规则扩张,腺上皮扁平 B:内膜呈增殖期改变,腺体增生 C:腺体增生,部分呈囊性扩张,上皮高柱状、可呈假复层排列 D:腺体明显增生,背靠背,间质少 E:腺体上皮显著异型性并向间质浸润
子宫内膜腺囊性增生时呈现()
A:内膜腺体呈囊性不规则扩张,腺上皮扁平 B:内膜呈增殖期改变,腺体增生 C:腺体增生,部分呈囊性扩张,上皮高柱状、可呈假复层排列 D:腺体明显增生,背靠背,间质少 E:腺体上皮显著异型性并向间质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