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5岁,因“反复出现食欲减退,乏力”来诊。查体:肝区触痛。实验室检查: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HBsAg阳性。行肝穿刺活检,光镜下组织学形态如图所示。

光镜下局部放大如下图所示,最可能的形态是

A:肝细胞组织胞质菌感染 B:嗜酸性变肝细胞 C:气球样变肝细胞 D:毛玻璃样肝细胞 E:印戒细胞样肝癌细胞

 患者女,35岁。患者自述4个月前发现耳后一肿物,开始约花生大小,现略增大,无不适。大体检查:灰红肿块,3.0 cmx2.3 cmx2.0 cm,其切面灰红,质地中等,境界较清。低倍镜检:可见增生的血管,伴明显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此时最佳诊断为(提示 中倍及高倍镜检:嗜酸粒细胞增生明显,沿着增生的小血管发展,并可见嗜酸性脓肿及嗜酸性淋巴滤泡形成,血管内皮增生不明显而且没有上皮样改变。)

A:淋巴瘤样肉芽肿 B:Kimura disease C:非特异性嗜酸细胞性炎症 D:上皮样血管瘤 E:寄生虫感染性肉芽肿 F:血管免疫母T细胞性淋巴瘤

痰液镜检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常见于

A:支气管哮喘 B:过敏性支气管炎 C:心力衰竭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E:早期肺结核

女性,32岁,因关节痛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2周后出现低热,躯干及四肢近端有充血性斑丘疹,逐步增多融合成片。查外周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尿液检查尿蛋白(++),定量每日为1.8g,小管性蛋白尿,光镜检查红细胞5~10/HP,白细胞10~15/HP,血清IgE增高,血Cr180μmol/L。停药1周后,皮疹有所消退,肾脏表现未见好转,尿量每日500ml,Cr240μmol/L。血中查到抗肾小管基膜抗体。

此时对确定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是

A:肾活组织检查 B: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C:肾区CT检查 D:肾区磁共振检查 E:膀胱镜检查

患者,女,59岁,右下肿胀一年半,X线检查见右下颌根尖部有一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与周边正常骨界限不清楚。肉眼见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镜下见肿物由多边形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可见清楚的细胞间桥。上皮细胞呈片块状或岛状排列,细胞核较大,多形性明显,可见双核或多核。肿瘤组织可见均质红染的嗜酸性物质,并可见同心圆状钙化团块。

应诊断为

A:成釉细胞瘤 B: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牙瘤 D: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E:牙源性透明细胞瘤

患者,女,59岁,右下肿胀一年半,X线检查见右下颌根尖部有一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大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与周边正常骨界限不清楚。肉眼见病变区颌骨膨大,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实性。镜下见肿物由多边形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可见清楚的细胞间桥。上皮细胞呈片块状或岛状排列,细胞核较大,多形性明显,可见双核或多核。肿瘤组织可见均质红染的嗜酸性物质,并可见同心圆状钙化团块。

该肿瘤的组织来源为

A:成釉器的中间层或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 B:牙乳头 C:牙周上皮剩余 D:牙板上皮 E:牙囊

属于嗜酸性物质的是( )

A:嗜酸性颗粒 B:淋巴细胞胞质 C:嗜碱性颗粒 D:中性颗粒 E:原始红细胞胞质

属于嗜酸性物质的是()

A:嗜酸性颗粒 B:淋巴细胞胞质 C:嗜碱性颗粒 D:中性颗粒 E:原始红细胞胞质

腮腺肿瘤镜下见肿瘤细胞体积大,圆形或多边形,胞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腺泡样团块,偶见腺管样结构。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A:腺泡细胞癌 B:肌上皮瘤 C:嗜酸性腺瘤 D:管状腺瘤 E:腺淋巴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