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顶(底)与一般头肩形最大的区别是()。
A:三重顶(底)比头肩形多一个顶(底) B:三重顶(底)的连线是水平的,故具有矩形的特征 C:头肩形不能转化为持续整理形态 D:三重顶(底)更容易演变成突破形态
塔底流量一般由()控制.
A:温度 B:压力 C:流量 D:塔底液位
一轴晶具有:()
A:一个平行于纵向结晶轴的光轴 B:一个平行于横向结晶轴的光轴 C:光轴与b轴平行
在逆流吸收塔的塔底具有()的气、液组成。
A:最大 B:最小 C:一般 D:不能确定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题: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他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出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明他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种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C:HP不能在非冬眠的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题: 在云南民间世代流传着关于抚仙湖
“水下古城”的传说,有关专家对这座古文明众说纷纭。历史地理专家于教授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观察与探测。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了观察与勘测。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了第一个目标。有一堵长约60多米,高约2米的石墙,石墙呈正南北向,还有石块堆砌的街道。声纳图显示,该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络。(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片区域不如前一个群落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再次绕过一道200多米长,9米宽的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这片区域建筑物无论从规模、数量、体积,还是从石块的加工程度远远不如前两个区域。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该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水底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掩埋着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遗址?……我们期待着抚仙湖古城之迹早日被破解。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抚仙湖古城具有明显和发达的城市功能,城市已分为“一般居民区”、“富人区”、“贫民区”三大区域 B:抚仙湖古城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并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C:通过对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抚仙湖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的 D:抚仙湖古城是一个陷落的古滇时期的建筑群落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题: 在云南民间世代流传着关于抚仙湖
“水下古城”的传说,有关专家对这座古文明众说纷纭。历史地理专家于教授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观察与探测。历史地理专家于希贤来到抚仙湖,并组织考察组乘坐潜水器潜入湖底,进行了观察与勘测。他们利用声纳技术在水深15米处发现了第一个目标。有一堵长约60多米,高约2米的石墙,石墙呈正南北向,还有石块堆砌的街道。声纳图显示,该建筑区还具有中轴线和类似普通城市里的“一般居民居住区”。从建筑特点看,它们带有明显的当地彝族的古代建筑风络。(没过多久,声纳图上又发现新的目标):一大片呈正南北向建造的建筑群落。这片区域不如前一个群落大,但石料加工更精细,石料三面都有加工的痕迹,十分平整精细,另外所有散落的石块都是有序地排列。这一区域内还有数米宽的南北向石板大道。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于教授推测,这里可能是古城的“富人区”。再次绕过一道200多米长,9米宽的石质城墙后,便是所谓的“贫民区”了。这片区域建筑物无论从规模、数量、体积,还是从石块的加工程度远远不如前两个区域。
于教授说,通过对湖周围地区地理地质环境的考察和比较,可以肯定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灾害中陷落湖底的。同时这里位于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深断裂带上,公元110年东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于教授还说,尽管古城的年代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抚仙湖底确实有一座陷落的古滇时期建筑群落,且已经初具城市功能,因为具有不同级别的建筑群是判断是否构成城市的重要指标。该遗址面积有2.4平方公里,比世界著名的“庞贝古城”还要大。由于水下考察时没有发现任何动植物残骸及陶瓷、砖瓦的残片,这给探测年代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从水下建筑群石料的打制方式来看,湖中古城与滇中发现的古长城颇为相似.应与其处于同一年代,即距今约两千年前。水底古城是否就是一直未被发现的古滇国都?石头废墟下是否掩埋着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遗址?……我们期待着抚仙湖古城之迹早日被破解。
根据文意,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测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抚仙湖古城的考察将暂时停止,因为古城的基本情况已被掌握 B:公元110年东汉时期抚仙湖地区的大地震是造成古城陷落湖底的根本原因 C:于教授的考察组利用声纳探测到沉积在湖底的动植物残骸和陶瓷残片,为进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城之谜有望早日被破解 D:湖中古城与滇中的古长城应该处于同一个时期,它们是距今大约两千年前的人类文化的遗址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0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6451万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2%;女党员111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7.4%;少数民族党员401.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2%。
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分布状况更趋合理。目前全国35岁以下的党员有1439.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2.3%。党员队伍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3237.4万名,占党员总数的50.2%。其中,大学本、专科学历1319.3万名,占20.5%;研究生学历41.1万名,占0.6%。
2000年底,党员队伍中有工人、农牧渔民316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9.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6.3万名;机关干部592.3万名;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618.2万名。
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发展党员数量保持均衡,1990年至2000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175.9万名,平均每年发展党员197.8万名;新党员的构成、分布明显改善,去年全国发展的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73.95%,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约占50%;同时女党员在党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长,1995年全国发展女党员数占新党员总数的20.9%,2000年达到26.7%。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入党申请人1395.4万名,入党积极分子764.6万名,分别比10年前增加了315.2万名和211.6万名。
2000年底党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专科学历以上的党员约有()。
A:3237.4万 B:2157.2万 C:1360.4万 D:784.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