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2岁。会阴侧切产下一名女婴,对于李女士侧切伤口红肿,护士遵医嘱给予红外线灯照射。

照射时间应为

A:3~5分钟 B:5~8分钟 C:10~15分钟 D:20~30分钟 E:35~45分钟

患者李某,女性,32岁,会阴侧切伤口红肿,给予红外线灯照射。

照射时灯距应为

A:5~10cm B:10~20cm C:20~30cm D:30~50cm E:50~70cm

患者,女性,27岁,因分娩需要,会阴部进行侧切。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给予红外灯局部照射。

在照射过程中,发现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应采取的措施是

A:局部纱布覆盖 B:换用低功率灯头 C:抬高照射距离 D:改用湿热敷 E:立即停用,局部涂凡士林

关于照射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照射量是X射线使用最新的一个量 B:照射量只用于X或γ射线在空气中辐射场的量度 C:是根据X或γ射线在空气中的电离本领而确定的量 D:照射量有统一的单位 E:照射量用符号"X"表示

在相同管电压及照射野下,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在20cm×20cm照射野,体模15cm厚度的散射线比体模5cm厚度时增加了一倍。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但在(80~90)kV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平稳。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

关于照射野,叙述错误的是

A:照射野大小对照片密度无影响 B:可用遮线器控制 C:照射野大可增加照片灰雾 D:照射野应略大于或等于被检部位 E:照射野边缘应限制在所用胶片大小范围内

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对影像信息的影响正确的是

A:线质越硬,穿透能力越小 B:线量对影像密度无影响 C:散射线导致照片对比度降低 D:射线量越多,照片密度越小 E:散射线是成像的有用信息

关于照射量的描述,错误的是

A:照射量是X射线使用最新的一个量 B:照射量只用于X或γ射线在空气中辐射场的量度 C:是根据X或γ射线在空气中的电离本领而确定的量 D:照射量有统一的单位 E:照射量用符号“X”表示

单位时间内照射量的增量称为

A:照射量 B:照射量率 C:吸收剂量 D:吸收剂量率 E:剂量当量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