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查体: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病理诊断考虑为(提示 经多处取材和石蜡包埋组织,镜下小淋巴细胞增生,见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团,局部细胞排列成小巢状,巢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体积大,但因组织收缩,细胞周围有空隙,部分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不规则,核膜尚清。)

A:骨非霍奇金淋巴瘤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椎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 D:骨嗜酸性肉芽肿 E:骨转移癌 F:骨Ewing肉瘤/PNET G:骨结核
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查体: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该病例的病理诊断为(提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CD20(+),CD79a(+),BCL-2(+), CD10(+),BCL-6(+);Ki-67约80%(+);CD30(-),CD15(-),CK(-),NSE(-),CgA(-),Syn(-),CD56(-),CD1a(-),S-100(-)。)
A:椎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大B细胞性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骨嗜酸性肉芽肿 D:骨转移癌 E:骨Ewing肉瘤/PNET F: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病历摘要: 患者xx,男性, 12岁,右大腿红肿发热1周。查体:T 39℃,P 120次/分,右大腿皮肤红,肿胀,压痛(+),叩击痛(+),右股骨中段骨松质内可见斑片状骨质破坏区。
提示UBC↑, zongR↑, C-反应蛋白↑,X线有骨质破坏,以下诊断哪些是对的?
A: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B: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C: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D:右大腿蜂窝组织炎 E:右股骨尤文肉瘤
患者女,13岁,右膝关节疼痛2个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生长痛,未予以特殊诊治。昨天在学校跑步时突然摔倒,疼痛剧烈,无法活动,右下肢畸形明显。急诊送往医院,X线片示右股骨下段骨折,骨折线分离,骨折两侧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髓腔内骨质硬化。
在化疗过程中,患者疼痛和肿胀加重,骨质破坏增加,血管神经束被肿瘤包裹,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继续化疗至足够疗程 B:截肢术 C:大剂量放疗 D:肿瘤刮除,股骨下段肿瘤型假体置换术 E:给予强烈镇痛药物
以下骨质增生硬化概念表述不妥的是()
A:骨质增生硬化是成骨增多 B:骨质增生硬化是破骨减少 C:多属于机体代偿反应 D:骨质增生硬化是成骨增多、破骨减少 E:骨质增生硬化就是骨量的增多
患者女,67岁,右腿痛10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髋部间断隐痛,持续约数分钟,活动后明显,休息时可缓解。近2个月患者自觉疼痛加重,伴夜间痛,影响走路与睡眠。查体:右髋部被动屈曲,腹股沟区压痛,无皮肤发红、发热、肿胀。CT示右侧髋臼见不规则形溶骨性骨质破坏,呈膨胀性,局部骨皮质中断、不连续,其内可见线条状、斑点状及片状高密度影,破坏区边缘局部骨质硬化,周围未见骨膜反应,右侧闭孔内肌明显肿胀,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影,右髋关节骨质破坏不完整。该疾病与转移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的是()。
A:好发部位 B:骨质破坏程度 C:周围有无软组织肿块 D:有无原发灶 E:骨质破坏区域有无钙化 F:边界清晰与否
男性,70岁,近来尿频,尿痛及尿潴留较前加重。CT扫描前列腺上下径超过50mm,膀胱壁增厚,骨盆骨质斑片状硬化,骨轮廓增粗,考虑最可能的诊断是:()
A:前列腺慢性炎症 B:前列腺良性增生 C:前列腺癌骨转移 D:膀胱尿潴留继发于前列腺慢性炎症 E:骨质增生和前列腺良性增生
以下骨质增生硬化概念表述不妥的是().
A:骨质增生硬化是成骨增多 B:骨质增生硬化是破骨减少 C:多属于机体代偿反应 D:骨质增生硬化是成骨增多、破骨减少 E:骨质增生硬化就是骨量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