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游走性大关节肿痛5天,双下肢伸面散在紫红色丘疹2天。病前1周喉痛和发热38.6℃,用抗生素治疗后已愈。体检:一般状况好,关节无红肿,活动自如,心,肺,腹(-),四肢关节伸面可见高出皮面的紫红色米粒大小丘疹散在分布,其基底为小风团。

患儿突然阵性腹痛,腹泻4次,大便呈果酱色,大便常规:黏液(++),RBC(+++)。随即未再腹泻,但仍阵性腹绞痛。体检:痛苦面容,左下腹可扪及2cmx5cm腊肠样肿物。应考虑合并

A:细菌性痢疾 B:阿米巴痢疾 C:大肠杆菌性肠炎 D:肠套叠 E:克罗恩病

肿瘤组织均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异型性的大小是确定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由上所见,肿瘤异型性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

A:肿瘤细胞核分裂像的多少 B:肿瘤细胞排列极向是否紊乱 C: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其来源正常组织的差异 D:肿瘤细胞的大小 E:肿瘤细胞的组织结构差异

患者男,42岁。体检彩超发现左肝上下径5.7cm,边缘锐利,肝包膜光整,血管纹理清晰,门静脉1.0cm,腔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肝实质回声均匀。左右肝可探及多个中等回声,左肝最大1.0cmx0.4cm,右肝最大10.5cmx7.5cmx6.3cm,位于右肝前后交界近下缘处,界清。彩超结果(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应与之鉴别的疾病最主要是(提示:肝脏多发实性病变。CT检查右肝多个散在大小不等的团块状低密度灶,CT值30~48,最大径6.5cmx6.5cm,边缘尚清楚,局部肝包膜外膨,增强后右肝低密度灶明显缩小,部分病灶外周呈结节样强化,延迟低密度灶缩小,部分呈等密度改变,提示右肝占位病变。肝功能,AFP和CEA正常,HbsAg阴性。)

A:肝囊肿 B:细菌性肝脓肿 C:肝腺瘤 D:肝癌 E:肝脂肪瘤

 患者女,35岁,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1年余,间断伴有发热,院外考虑“哮喘”,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不满意,间断口服泼尼松,仍反复咳嗽和喘息,有时咳出白色黏液栓样物,咳出后感觉症状缓解。多次给予“抗生素”治疗,疗效亦不显著。体检:喘息貌,呼吸稍急促,约26次/min,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间,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病灶,呈游走性;胸部CT提示肺气肿及近端支气管扩张症。霉菌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阳性;血清总IgE 浓度( > 1000 ng/ ml) 升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支气管哮喘 B:COPD C:变应性肺泡炎 D:ABPA E:间质性肺疾病

患者女,35岁,反复咳嗽,咳痰伴喘息1年余,间断伴有发热,院外考虑“哮喘”,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不满意,间断口服泼尼松,仍反复咳嗽和喘息,有时咳出白色黏液栓样物,咳出后感觉症状缓解。多次给予“抗生素”治疗,疗效亦不显著。体检:喘息貌,呼吸稍急促,约26次/min,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间,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啰音。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病灶,呈游走性;胸部CT提示肺气肿及近端支气管扩张症。霉菌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阳性;血清总IgE 浓度( > 1000 ng/ ml) 升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支气管哮喘 B:COPD C:变应性肺泡炎 D:ABPA E:间质性肺疾病

某女,28岁,高热2周,体温38.7~39.4℃之间,干咳,伴乏力,体重下降,胸片:双肺上.中.下可见大小.密度和分布均匀的粟粒状结节影,诊断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最易合并

A:淋巴结结核 B:支气管内膜结核 C:肝.脾结核 D:结核性脑膜炎 E:结核性胸膜炎

某患者女性,28岁,高热2周,体温28.7~39.4℃之间,干咳,伴乏力,体重下降,胸片:双肺上、中、下可见大小、密度和分布均匀的粒状结节影,诊断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最易合并

A:淋巴结结核 B:结核性脑膜炎 C:肝、脾结核 D:支气管内膜结核 E:结核性胸膜炎

黄曲霉毒素(AF)是一种剧毒物质,不仅具有很强的急性毒性,也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

AF的毒性主要表现为

A:肾毒性 B:肝毒性 C:神经毒性 D:生殖毒性 E:遗传毒性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某化合物与人类膀胱癌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但用大鼠和家兔进行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为阴性。

若该化合物在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中呈阳性结果,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A:遗传毒性致癌物 B:促癌物 C:细胞毒物 D:暂未确定遗传毒性致癌物 E:免疫抑制剂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某化合物与人类膀胱癌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但用大鼠和家兔进行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为阴性。

为进一步确认该化合物的致癌性,最好的方案是

A: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 B:其他哺乳动物的长期致癌试验 C:恶性转化试验 D:构效关系分析 E: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