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1岁,巨脾,诊断为脾功能亢进,拟行脾切除术。术前血常规检查:Hb50g/L,红细胞1.8x10
/L,白细胞3x10
/L,血小板60x10
/L,APTT 35s,PT 11s。
术中发生出血不止,最确当的处理措施是 ( )
A:静注地塞米松10~20mg B:输新鲜血小板 C:补钙 D:补充因子Ⅶ E:应用止血药物
32P,35S,3H是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3H的优点是射线散射少,分辨率较高;半衰期最长,标记的探针可长时间反复使用,但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大;灵敏性较低 B:35S的半衰期短,放射性较强,散射作用介于两者之间 C:32P的放射性最强,灵敏性高;缺点是半衰期短,分辨率相对较低 D:35S适用于核酸序列分析和原位杂交等实验 E:3H特别适合于基因组中单拷贝基因和低丰度基因的检测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结果复制出来的绝大多数噬菌体()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C:含32P、不含35S D:不含32P、含35S
35S、32P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示踪剂,对它进行外照射防护可采用()
A:重原子序数的物质; B:轻原子序数的物质; C:穿工作服,戴手套; D:无需任何外防护。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同位素32P与35S可以放在一起,但3H、125I不能放在一起。
男性,18岁。因反复肌肉血肿14年入院。体查发现右大腿明显肿胀、压痛。KPTT 61s/35s,加正常血清后APTT 37s/35s,PLT、PT、血小板功能正常。该患者最适的诊断是
A:Ⅸ因子缺陷 B:Ⅷ因子缺陷 C:Ⅴ因子缺陷 D:Ⅷ因子缺陷
实验室检查结果为Plt55×109/L,PT24s(正常对照13s),APTT87s(正常对照35s),DD阳性。病人出血的最初原因是
A:白血病-血小板减少 B:药物性血小板减少 C: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 D:病人发生了DIC E:原发性纤溶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