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女,10个月,因“腹泻伴呕吐3d,尿量少1d”来诊。排粪7~8次/d,蛋花汤样,略带腥臭。患儿以牛奶喂养为主,乳具较少消毒。既往无腹泻史。查体:T38℃;精神差,哭时泪少,前囟,眼窝凹陷,唇干;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按压无哭闹,肠鸣音活跃。粪常规:色黄,有黏液,WBC0~5/HP。血钠140mmol/L,血钾2.8mmol/L,BE-15mmol/L。
正确的补钾方式为
A:输液后有尿即开始补钾 B:治疗前8h有尿即开始补钾 C:氯化钾的静脉滴注浓度不宜超过0.3% D:全天静脉滴注补钾时间不超过4h E:复查血钾正常后即停止补钾 F:10%氯化钾溶液2~3ml·kg-1·d-1,严重者可增至3~4ml·kg-1·d-1
男性,36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毕I2式胃大部切除术后4天,出现腹部绞痛,伴频繁,喷射性呕吐。查体:上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阳性。查血钾2.0mmol/L,血钠126mmol/L。
关于补钾时应遵守原则正确的是
A:浓度不应超过40~60mmol/L范围 B:应快速补钾 C:酸中毒合并低钾应在纠正酸中毒后补钾 D:补钾时要增加钠的摄入 E:一直应静脉补钾
患者男性,35岁。进行性高血压8年。近4年来昏倒3次,过去心电图曾记录到室扑,室颤。体检:血压高达240/140mmHg,血钾2.2mEq/L。24小时尿醛固酮100.8μg。VMA正常高限。心电图示心肌损害。
术前纠正水钠潴留与低血钾,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螺内酯 B:利尿酸 C:口服补钾 D:静脉补钾 E:氨苯蝶啶
某男性患者,46岁,因“口渴、多饮、消瘦3个月,昏迷2 d”来诊。实验室检查:血糖41 mmol/L,血钠132 mmol/L,血钾4.0 mmol/L,BUN 9.8 mmol/L,CO
CP 18.3 mmol/L;尿糖、尿酮体强阳性。
治疗8 h后,患者意识渐转清,血糖降至12.8 mmol/L,血钾3.2 mmol/L。此时可采用的治疗措施为
A:5%葡萄糖溶液+普通胰岛素 B:5%葡萄糖溶液+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C:10%葡萄糖溶液+普通胰岛素 D:碳酸氢钠溶液+普通胰岛素 E:低渗氯化钠溶液+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某男,47岁。口渴、多饮、消瘦3个月,突发昏迷2日。血糖41mmol/L,血钠132mmol/L,血钾4.0mmol/L,尿素氮9.8mmol/L,CO
CP18.3mmol/L,尿糖、尿酮(+++)。
治疗8小时后,患者神志渐清,血糖降至12.8mmol/L,血钾3.2mmol/L。此时,可采用下列哪项治疗
A:输5%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B:输5%葡萄糖+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C:输10%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D: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 E:输低渗盐水+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患者第1小时静脉补0.9%氯化钠液共1000m|,静脉滴注胰岛素8单位,复查血钾3.0mmo|/L,钠150mmol/L,血糖32.4mmol/L,血浆渗透压328mmol/L,血压为110/70mmHg。
患者经上述处理11小时后,脱水状况减轻,意识恢复。复查血钾3.3mmol/L,血钠144mmol/L,血糖14.2mmol/L,体温37.3℃,血尿素氮10.8mmol/L,血肌酐133mmol/L。应采取以下哪些处理措施
A:继续静滴0.9%氯化钠液 B:静脉输注5%葡萄糖液,加胰岛素 C:静脉输注10%葡萄糖液 D:继续静脉补钾 E:继续应用抗生素 F:应用速尿 G:鼓励患者饮水进食 H:继续静脉滴注胰岛素以使血糖在13~16mmol/L波动
某男性患者,46岁。口渴、多饮、消瘦3个月,突发昏迷2日。血糖41mmol/L,血钠132mmol/L,血钾4.0mmol/L,尿素氮9.8mmol/L,CO
结合力18.3mmol/L,尿糖、尿酮强阳性。
治疗8小时后,患者神志渐清,血糖降至12.8mmol/L,血钾3.2mmol/L。此时,可采用以下哪项治疗
A:输5%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B:输5%葡萄糖+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C:输10%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D:输碳酸氢钠+普通胰岛素 E:输低渗盐水+普通胰岛素+适量钾
某女性患者,33岁,进行性高血压5年,伴有间歇性水肿1年。近3年曾昏迷2次,既往心电图显示室性期前收缩。体检:血压198/124mmHg,血钾2.3mEq/L,血钠尿钠均在正常范围内。24小时尿醛固酮为100.6μg。心电图提示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损害。
术前纠正水钠潴留与低血钾,以下哪项是不正确的
A:螺内酯 B:依他尼酸 C:口服或静脉补钾 D:低盐饮食 E:氨苯蝶啶
钾、钠代谢试验膳食是()
A: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B:确诊肝硬化 C:受试者不得食用规定外食品 D:饮用蒸馏水不喝饮料 E:定期查血、尿中的钾、钠含量
硝普钠的作用机理是
A: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及减慢心率 B: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 C:阻碍钠、钾、氮化物的重吸收 D: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扩张小动脉 E: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